关于空旷感的三种超现实主义意象(2)
以上三种意象都夹杂了宗教、宿命之类的成分,如果要营造观感,我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它们(当然意象的种类远不止)。意象本身非常难定位和铺展,即使成功创造出的作品符合观感也不一定合读者胃口,对其的批判在于意象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它试图束缚读者眼球,限制读者体验,未免显得专横。想起阿兰·巴迪欧所言“当代艺术的重大问题是怎样才能避免做一个浪漫主义者”,有人认为直觉和想象塑造的文字会使作品仰赖于写作者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会挤占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不过在某些人(比如我)看来,作品始终要向作者强烈的个性、旺盛的表达欲做出妥协,自私点说,一个作者想要自己的观点(美学或是哲学)得到他人的承认与批判,这本身就是创作的原动力,比起商品、服务或是爱好,创作更似读者和作者共同投入的事业,其中一方无需屈从另一方,两方都从不同角度获得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