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轻为何要叫轻小说?以及仿日轻的未来。(2)
这其中的区别,不仅仅是中文“主谓宾”,的顺序在日语变成了“主宾谓”,还因为日语中有着大量的助词。由于中文没有助词,所以在类比时我全部用“的”代替。
但是,日语中,主语和宾语都有各自独立的助词,而将谓语放在最后的语法导致,一句话,如果不看完最后一个词,可能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比如,小明去看望妈妈,用日语,去掉最后一段,就是“小明的妈妈的……”,将关键的信息留到语句最后面,导致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更长。
所以,一但让日语写一句内容量比较多的语句,就会出现句子的隆长,大量的繁复的助词,以及不看完一整句无法理清楚语句逻辑等等问题。
不仅读者读着累,作者写着也不轻松,这也是为什么,尽量减少修饰语句的第一人称对话小说,会在日本叫做轻小说的原因。
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各种各样的第三人称的修饰啊,全都可以缩减,缩减到最后,只需要写对话就行了,简单轻松。
日轻的行文方式,并不是因为什么特殊的文风,而是语种自身具有的缺点,导致日本作者不得不做的妥协。
但是,这些缺点,在汉语上根本不存在,汉语在第三人称写作上有着大部分语言都没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哪怕是第一人称,能玩出来的花样也比日轻的行文多得多。
而且说个不好听,日轻传过来,翻译的人都是中国人,译者都在尽量将轻小说翻译的庸俗易懂,结果还是这种样子。
自身语言本身就有的优势不去用,拿着本就是一妥协产物的行文方式当个宝,觉得这种文风能够吸引人,这怎么可能?
哪怕不用行文方式去举例,来谈一谈市场都能知道,中国仿日轻死路一条。
首先,日轻的受众是二次元,这本身的基数就不是非常大,而这其中砍掉只看动画的,那基本能砍掉一半的二次元,再砍掉看漫画的,又能砍掉一大堆,剩下一小部分,就是看日轻的。
诶,不要以为仿日轻有这么多受众啊,这还要砍,砍掉只看日本日轻的,那么,剩下的能接受国内日轻的,一小半的一小半,才是仿日轻的受众。
而且这些读者,对国内日轻的态度,也不见得多看好,毕竟,有正宗日本日轻看,偶尔看一下国内日轻就是单纯找个乐子罢了。
为了这么点受众,死拽着仿日轻文风不放,为爱发电人家发电也有对象啊,你发电的对象是啥?一个什么……中国轻小说崛起?
拜托,中国轻小说就是网文,不需要你这种作者去发电,别死拽着那仿日轻第一人称对话小说不放了,你好好练一下自己的第三人称行文写点二次元它不香吗?
以上内容纯属主观臆断,可以讨论,如有不同意,我也不会改。
但是,日语中,主语和宾语都有各自独立的助词,而将谓语放在最后的语法导致,一句话,如果不看完最后一个词,可能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比如,小明去看望妈妈,用日语,去掉最后一段,就是“小明的妈妈的……”,将关键的信息留到语句最后面,导致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更长。
所以,一但让日语写一句内容量比较多的语句,就会出现句子的隆长,大量的繁复的助词,以及不看完一整句无法理清楚语句逻辑等等问题。
不仅读者读着累,作者写着也不轻松,这也是为什么,尽量减少修饰语句的第一人称对话小说,会在日本叫做轻小说的原因。
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各种各样的第三人称的修饰啊,全都可以缩减,缩减到最后,只需要写对话就行了,简单轻松。
日轻的行文方式,并不是因为什么特殊的文风,而是语种自身具有的缺点,导致日本作者不得不做的妥协。
但是,这些缺点,在汉语上根本不存在,汉语在第三人称写作上有着大部分语言都没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哪怕是第一人称,能玩出来的花样也比日轻的行文多得多。
而且说个不好听,日轻传过来,翻译的人都是中国人,译者都在尽量将轻小说翻译的庸俗易懂,结果还是这种样子。
自身语言本身就有的优势不去用,拿着本就是一妥协产物的行文方式当个宝,觉得这种文风能够吸引人,这怎么可能?
哪怕不用行文方式去举例,来谈一谈市场都能知道,中国仿日轻死路一条。
首先,日轻的受众是二次元,这本身的基数就不是非常大,而这其中砍掉只看动画的,那基本能砍掉一半的二次元,再砍掉看漫画的,又能砍掉一大堆,剩下一小部分,就是看日轻的。
诶,不要以为仿日轻有这么多受众啊,这还要砍,砍掉只看日本日轻的,那么,剩下的能接受国内日轻的,一小半的一小半,才是仿日轻的受众。
而且这些读者,对国内日轻的态度,也不见得多看好,毕竟,有正宗日本日轻看,偶尔看一下国内日轻就是单纯找个乐子罢了。
为了这么点受众,死拽着仿日轻文风不放,为爱发电人家发电也有对象啊,你发电的对象是啥?一个什么……中国轻小说崛起?
拜托,中国轻小说就是网文,不需要你这种作者去发电,别死拽着那仿日轻第一人称对话小说不放了,你好好练一下自己的第三人称行文写点二次元它不香吗?
以上内容纯属主观臆断,可以讨论,如有不同意,我也不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