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号角(第五章)——【明日方舟】号角同人(11)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再继续深入。在各处取了些样品之后,原路返回了地面。我让研究员连夜分析样品的详细成分。深夜,一份详细的报告送到我的手里——确实是如假包换的源石。只不过,与我们在洞穴内所得到的结果不同,当研究员尝试用同一部浓度探测仪测量时,却得到了正常的读数。
同一份源石晶体样品,同一台的仪器,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在之后的几天里,探险队连同测绘小组大致摸清了洞穴的结构,并绘制了一幅地图。工程小组还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搭起了一个临时营地。
经过连日的勘探以及实验,我们确定了这是一个巨大且空旷,以及异常平坦的地下空洞。奇怪的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与外界联通的出入口或缝隙,微风却能源源不断地从唯一的出口往外吹。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气压,我们发现在洞穴中心范围的地表附近,有一个微弱的高压区。气流会自然地从高压区往低压区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我们无法判断高压区形成的准确原因,唯一的可能是有微量的气体从地面的源石结晶碎屑中渗出。工程小组曾经尝试过钻探作业,结果最大钻深达50米的钻头仍未触及底部的岩层。在50米深的位置取出的样品,除了密度更高以外,成分与表面的源石晶体别无二致。换句话说,我们在洞穴内部的地表发现的源石结晶,至少堆积了50米。
而后续对于源石的研究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我们的结论是,在这个地下空间内,源石不具备「活性」。
(跳过该部分不会影响故事阅读)
其中的一项研究是动物实验,我们使用不同来源的源石在不同的环境下感染羽兽,观察是否会出现源石感染症状。 4个实验分组分别是
使用洞穴内的源石感染,在洞穴中培养;
使用洞穴内的源石感染,在地面实验室培养;
使用地面开采的源石感染,在洞穴中培养;以及
使用地面开采的源石感染,在地面实验室培养。
结果第2和第4组的羽兽相继出现感染症状,出现体表结晶、体细胞与源石融合率和血液源石结晶密度都急剧攀升。而第1和第3组的上述两个指标都与感染前无异。感染与否与源石的来源无关,而与环境有关。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仪器在洞穴内取得如此低的浓度读数。失去活性的源石不会与探针发生反应,无异于普通的沙砾,自然无法被探测。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我们还进行了追加实验。上述实验完成后,将培养环境调转,即把被感染的2、4组转移到洞穴内继续培养,把体内有源石但未被感染的1、3组转移到地表培养。结果2、4组羽兽的体细胞与源石融合率和血液源石结晶密度停止上升并稳定在了先前的数值,感染的症状没有继续恶化,个别个体的指标甚至有轻微的下降。而先前免于感染的1、3组来到地表之后却无一例外出现感染的症状。这些现象都与我们的推测相吻合。
同一份源石晶体样品,同一台的仪器,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在之后的几天里,探险队连同测绘小组大致摸清了洞穴的结构,并绘制了一幅地图。工程小组还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搭起了一个临时营地。
经过连日的勘探以及实验,我们确定了这是一个巨大且空旷,以及异常平坦的地下空洞。奇怪的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与外界联通的出入口或缝隙,微风却能源源不断地从唯一的出口往外吹。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气压,我们发现在洞穴中心范围的地表附近,有一个微弱的高压区。气流会自然地从高压区往低压区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我们无法判断高压区形成的准确原因,唯一的可能是有微量的气体从地面的源石结晶碎屑中渗出。工程小组曾经尝试过钻探作业,结果最大钻深达50米的钻头仍未触及底部的岩层。在50米深的位置取出的样品,除了密度更高以外,成分与表面的源石晶体别无二致。换句话说,我们在洞穴内部的地表发现的源石结晶,至少堆积了50米。
而后续对于源石的研究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我们的结论是,在这个地下空间内,源石不具备「活性」。
(跳过该部分不会影响故事阅读)
其中的一项研究是动物实验,我们使用不同来源的源石在不同的环境下感染羽兽,观察是否会出现源石感染症状。 4个实验分组分别是
使用洞穴内的源石感染,在洞穴中培养;
使用洞穴内的源石感染,在地面实验室培养;
使用地面开采的源石感染,在洞穴中培养;以及
使用地面开采的源石感染,在地面实验室培养。
结果第2和第4组的羽兽相继出现感染症状,出现体表结晶、体细胞与源石融合率和血液源石结晶密度都急剧攀升。而第1和第3组的上述两个指标都与感染前无异。感染与否与源石的来源无关,而与环境有关。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仪器在洞穴内取得如此低的浓度读数。失去活性的源石不会与探针发生反应,无异于普通的沙砾,自然无法被探测。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我们还进行了追加实验。上述实验完成后,将培养环境调转,即把被感染的2、4组转移到洞穴内继续培养,把体内有源石但未被感染的1、3组转移到地表培养。结果2、4组羽兽的体细胞与源石融合率和血液源石结晶密度停止上升并稳定在了先前的数值,感染的症状没有继续恶化,个别个体的指标甚至有轻微的下降。而先前免于感染的1、3组来到地表之后却无一例外出现感染的症状。这些现象都与我们的推测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