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有感而发小短文第一期
啊我为什么要开这个坑呢?(我竟无言以对)
正文:
夕阳下的包子店
夕阳下的傍晚,下班高峰的时候……
老王早已开好自己的包子店,等待着这群饥肠辘辘的的人们。老王是个灌汤包店的老板,在镇中树立了不小的口碑。在现在普遍用机器做包子的年代,老王依旧坚持用手制作。五十多年开包子店的经验告诉他:尽管老王年过古稀,但他的手可以比秤还准,力度控制得比机器还好,做出来的包子比机器的还香!仅仅开店十几分钟,老王的包子已经卖出了几大笼。老王坚持“两元一个包子”的价格,实惠又好吃的包子吸引着这些刚从职场打拼玩,刚从岗位工作完,刚从学校拼搏完的人们。排长龙都是常有的事,人们宁愿等十几分钟也要吃上老王做的包子。包子在老王这里似乎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就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老王的儿子也干起了包子这一行。
老王的儿子吃不了苦,做几笼包子就叫苦叫累,而且质量也令人堪忧:面发不好,皮太薄,蒸的时候汤汁全泄了出来;肉没打出胶质,味也下的不够,吃起来没有那种口感;汤水太多,所以汤也就太稀,没有味道……面对如此情况,老王很是无奈,但又不敢严厉地训他。老王很爱他的儿子,那时他和老伴唯一的骨肉,望子成龙和疼爱交杂,便织成这种无奈。老王对于包子这一行也是爱得很深,为了能让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老王唯有让儿子辍学回家,继承父业。
对于一个追求自由的大学生,这样强迫性选择是不能接受的。父子关系日渐转差,有时候父子一争就是一晚上。儿子清楚父亲的苦衷,但对于这种强迫性的教育方式和日渐僵化的父子关系,他无法接受。只好选择长期住宿,离家出走。儿子知道父亲的目的,但自己又不能吃苦,于是就模仿老王做包子的步骤,做出了一台制作包子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