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杰出多产的评书大家——纪念于枢海先生诞辰八十八周年
津门评书大家于枢海1921年7月生于天津,自幼家境贫寒,酷爱评书艺术,1944 年拜马轸华为师,学说评书《沽上英雄谱》(俗称《混混儿论》),1946年,25岁的于枢海遵师命去塘沽演出而一炮走红, 在塘沽辗转演出一年,被观众称为“小马轸华”,载誉而归。返津后,在师父的鼓励和教导下,更加刻苦钻研,常向一些成名大家蒋轸庭、陈士和等多方求教,一起探讨艺术,广泛吸收采纳各家之长,使自身的书艺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深受观众的赞许,1948 年在东兴市场上演《沽上英雄谱》,场场爆满,也确立了于枢海在天津评书界的地位。
天津解放后,我先后在军管会文艺处旧剧科和文化局艺术处从事戏曲曲艺改革工作,曾看过于先生的演出,虽仅是一些片段,却印象很深,我感觉他说书技艺很高明,故事情节的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总是给观众留下强烈的悬念,吊人胃口。自1952年后因工作调动,和他交往不多,但对其艺术也是耳闻目睹,知道一些情况。
最近在网上又看到他的幼子于海龙写的一些回忆父亲的资料,更加深了我对于先生的了解:在解放初期于枢海继续在南市东兴市场演出《沽上英雄谱》,并没遭到禁演,业务仍然很好。1950 年市内各区开始组建书曲队,他加入了城厢区书曲队,后转入红桥区曲艺团。1953年经文化部批准文化局停止了《沽上英雄谱》的演出,号召改说新书,于枢海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努力着手选择一些新小说新戏剧改编成评书演出,首先从《新儿女英雄传》这部书开始。一位评书演员亲自动手将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一部大书书稿,困难是很多的,加之初次改说新书,观众减少,上座率很低。收入的减少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但于枢海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 他认定了要开创一条编演新书的路,使评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就执著地追求,刻苦地探索,锲而不舍。他一面改编一面演出,根据演出效果和观众意见再修改再演出,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磨练,终于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