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渡己
空灵、幽静、虔诚、笃信,这是一般世人最初所听闻的“佛”。
或许对他们来讲,佛的印象,更像是超脱于世俗之上的泛泛尘烟,他们只觉得这孤悬于天空之上,既无依无靠,又无处安放,像极了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画面,而不具有什么所谓的烟火气息。
世人大多将它当做是无法估量的宝石供奉起来。他们将佛视作一种能改变一切的信仰,视作精神的一种依托,自然便将这一种观念看做了超自然的主宰力量——因为信仰不是给人以反省的,而是让人遵从的无上信条。
梁漱溟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著述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不同的生活态度才是造就不同文化的根。正如理性之于西方文化、中庸之于东方文化,宗教的神秘世界下所包涵的是一种意欲反身向后的生活态度,即自省、反思、诚恳、避世的生活态度——这是所谓的印度文化,亦即佛教的根,是世人所思所悟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境界。
但是,稍微有一点不一样……当我们再回首,我们只得看到,所谓的“佛”,并没有让大多数人走向这种境界,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借口“绑架”了佛,并将其据为世俗之有。
佛门子弟向来最看重排除功名利禄,走向人生清净,但佛家的门槛上踩下的脚印却时时刻刻都是想求一价值之存在的人们。虽然佛被他们看做是无依无靠、无处安放的,但它们的理想同样无依无靠、无处安放,于是,伟岸高洁便被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