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1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东周列国志』(9)
周惠王十四年(鲁庄公三十一年,齐桓公二十三年,共和179年),齐桓公班师回朝,而燕庄公心折于齐侯气度,一路相随,将齐侯送出境后依然恋恋不舍,继续相送。而齐侯成功灭戎,兴致正高,亦是不察,不觉之间,竟入齐境五十余里。齐侯忙止——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于是齐侯割地至所送之处共五十余里,尽数赠燕,以为谢过之意。燕庄公彻底拜服于齐侯的威仪气度,在此地筑“燕留”城,以纪齐桓公之厚德。至此燕国不仅扫除东北方的山戎之患,还得地五百五十余里,后世燕国的七雄基业至此奠定。
16、献捷周公 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共和178年)冬,齐桓公出兵援燕之时,需路过济水鲁国段,因此提前通知鲁国。鲁庄公听闻后,立刻出发在鲁济处等候齐军,以询问是否需要联合鲁军共同进退。齐侯认为此次远征伐戎,有可能要深入不毛,前途未卜,吉凶难料,就婉拒了鲁侯好意,以免连累盟国。
周惠王十四年(鲁庄公三十一年,齐桓公二十三年,共和179年)六月,齐侯有感于鲁侯的诚意拳拳,于是等到得胜归来时,特地来到鲁国向周公旦之庙献捷。齐桓公将伐戎的战利品拿出一半赠予鲁国。鲁庄公甚是感动,当得知齐侯将邻近鲁国的小谷赠予仲父作为采邑以酬谢管仲之大功时,鲁侯立刻征丁夫无偿为管仲筑城,以投桃报李,表达谢意。至此这场齐桓公援燕伐戎的大事件圆满结束,齐桓公不仅为中原剪除了一处祸源,并且威德并施,使各诸侯国对这位春秋首霸心服口服,也为不久之后齐国的霸业终成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山言】因为没有找到更详细的资料,因此我不太清楚齐军援燕时为什么要过鲁境,毕竟鲁国在南,燕国在北。翻看《左传》,上面只记载鲁庄公与齐侯相遇,但没有写明是齐军路过时与齐侯相见,还是齐侯出发前先来鲁国与鲁侯商议后回去才带着齐军出发北上。
当然,我有一个猜测性的解释,也许当时直接北上尚无通路,因此要先往西再北上。毕竟当年山戎南下伐齐时攻打的也不是齐国的正北面,而是齐国西面的祝阿和历下(大概是如今的济南附近,济南如今还有一个区,名为历下区)。不过我没有找到关于当时道路网的资料,因此无法验证。
我查了一下资料,倒是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其结论是这个“援燕伐戎”中的燕国也是指的南燕。这一点我并不赞同,毕竟无终、孤竹这都是有实证的地名,如果是援救南燕,怎么也打不到那里。
【山言】关于此次齐侯到鲁国献捷这件事,原著的描写非常友善光明。但历史上关于此事却有一个比较阴暗的说法,大意是齐侯约鲁侯共同援燕伐戎,鲁侯不愿去,就故意拖延,齐侯等不及就自己去了;回来时是直奔鲁国,准备携大胜之势收拾鲁侯,好在到鲁国前被管仲劝止,于是齐桓公顺势改成了到鲁国献捷于周公庙。这种说法出自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权谋》。
16、献捷周公 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共和178年)冬,齐桓公出兵援燕之时,需路过济水鲁国段,因此提前通知鲁国。鲁庄公听闻后,立刻出发在鲁济处等候齐军,以询问是否需要联合鲁军共同进退。齐侯认为此次远征伐戎,有可能要深入不毛,前途未卜,吉凶难料,就婉拒了鲁侯好意,以免连累盟国。
周惠王十四年(鲁庄公三十一年,齐桓公二十三年,共和179年)六月,齐侯有感于鲁侯的诚意拳拳,于是等到得胜归来时,特地来到鲁国向周公旦之庙献捷。齐桓公将伐戎的战利品拿出一半赠予鲁国。鲁庄公甚是感动,当得知齐侯将邻近鲁国的小谷赠予仲父作为采邑以酬谢管仲之大功时,鲁侯立刻征丁夫无偿为管仲筑城,以投桃报李,表达谢意。至此这场齐桓公援燕伐戎的大事件圆满结束,齐桓公不仅为中原剪除了一处祸源,并且威德并施,使各诸侯国对这位春秋首霸心服口服,也为不久之后齐国的霸业终成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山言】因为没有找到更详细的资料,因此我不太清楚齐军援燕时为什么要过鲁境,毕竟鲁国在南,燕国在北。翻看《左传》,上面只记载鲁庄公与齐侯相遇,但没有写明是齐军路过时与齐侯相见,还是齐侯出发前先来鲁国与鲁侯商议后回去才带着齐军出发北上。
当然,我有一个猜测性的解释,也许当时直接北上尚无通路,因此要先往西再北上。毕竟当年山戎南下伐齐时攻打的也不是齐国的正北面,而是齐国西面的祝阿和历下(大概是如今的济南附近,济南如今还有一个区,名为历下区)。不过我没有找到关于当时道路网的资料,因此无法验证。
我查了一下资料,倒是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其结论是这个“援燕伐戎”中的燕国也是指的南燕。这一点我并不赞同,毕竟无终、孤竹这都是有实证的地名,如果是援救南燕,怎么也打不到那里。
【山言】关于此次齐侯到鲁国献捷这件事,原著的描写非常友善光明。但历史上关于此事却有一个比较阴暗的说法,大意是齐侯约鲁侯共同援燕伐戎,鲁侯不愿去,就故意拖延,齐侯等不及就自己去了;回来时是直奔鲁国,准备携大胜之势收拾鲁侯,好在到鲁国前被管仲劝止,于是齐桓公顺势改成了到鲁国献捷于周公庙。这种说法出自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