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怖的“善意”(2)
这样的家庭关系是畸形的,是值得深思的。
当然,随着年轻一代家长的更迭,面子等观念的更新可能会使得这样的关系得到变化。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生活环境会趋向相近而能更互相理解。
伪善的因素,也是多面的。首先,莫里哀剧中的答尔丢夫是纯粹的存在,但就生活而言,不是那样单纯的。
我不认为自己和那些志愿的人一样伟大,但当我不自觉地帮助身边路人(比如帮陌生人撑伞等),这样的行为算是伪善吗?
这个人从不去志愿,这里却这样“装腔作势”。这样的说法也固然是成立的。
其次,伪善是“恶”吗?同样的,单纯化的答尔丢夫被处理成除了狡诈自私并无贡献的人。那么,不妨找一个简单的假设,一富家子弟对穷人嗤之以鼻,但出于对自家产业的帮助,资助了一所希望小学。那么,我们能说这样的伪善毫无价值吗?恐怕,这样的“伪君子”比很多普通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都大吧(当然包括我)。
最为致命的是,答尔丢夫的“伪君子”是自身承认的,也就是说他和奥尔恭一家实际的三观认同是相近的。而,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环境的人的认同是相异的。就拿之前的口罩为例,部分商人因为商机去国外采购,通过正规渠道供给给国内,从中牟利。在“大众”的视角,这无益于发“国难财”;在商人的角度,这和平时的生意别无二致,甚至可能实际上和茅台类似的情况比,并没能牟取暴利。二者视角中的“善”是有差异的。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可能更趋向商人?毕竟,我相信善良和无私,但我理解常理和生存。而只有同为圣人的人方有资格指摘别人不为圣人。我不会接受便利店店主的施舍,只因为我那天穿的邋遢。同样的,我愿意“买”口罩,而不是“接受”口罩。
作为普通人,我没有资格接受别人的施舍(牺牲),更没有资格要求他人施舍(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