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 前言(2)
2023-08-20水浒传 来源:百合文库
《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繁本指文繁事简本,简本指文简事繁本。简本多草率质朴,因而流行的多是繁本。繁本主要是一百回本,题作《忠义水浒传》。著名的有郭勋刻本、《百川书志》著录本、天都外臣序本、李卓吾评本等。另有一百二十回本,多题《忠义水浒全传》,杨定见序。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在七十五回以后涉及的有关诏书、表文、文告中所署年月,均相同。如宋江破辽后,两种本子都有“宣和四年冬月”的诏书(见八十九回),宋江破方腊后上给朝廷的表文署“宣和五年九月”(百回本九十九回,百二十回本百十九回)。而百二十回本“征田虎”“征王庆”二十回(第九十一回到一百十回)故事,却根本没有留给活动的时间,矛盾显然,明代万历间有《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的本子,明标“插增”,可见是后人补写后硬插进去的。
还有七十回本,研究界早已考定为清人金圣叹所删改,并不存在删改者所宣扬的“古本”。所以,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王偁《东都事略·徽宗纪》云:“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又《张叔夜传》云:“张叔夜……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海州。会剧贼宋江剽掠至郡,趋海岸,劫巨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数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另外,还有许多文献,如《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李若水《捕盗偶成》诗、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以及元代修撰的《宋史》等,也分别对起义军的声势、活动地区、受招安或被镇压以及征方腊作了详略不同和互有歧异的记载。这首先为《水浒传》的编撰提供了历史依据。
宋江起义的故事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加上当时的特定环境,水浒故事便容易在民间流传,成为“街谈巷语”的内容,自然也就进入了文艺领域。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宋代的“说话”,有“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目录。南宋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完整地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交代了水浒故事后面的一些情节,赞扬宋江心存忠义,不反皇帝:“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可说定下了《水浒传》中宋江性格以及全书的基调。元代无名氏编撰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关于水浒故事的一段描写,主要记叙三个故事,即杨志卖刀、晁盖等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对水浒故事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其中有了宋江受招安及征方腊这两大情节,奠定了《水浒传》的基本结构。元代杂剧中有一些水浒戏,如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李文蔚《燕青博鱼》、无名氏《还牢末》、《三虎下山》、《黄花峪》等。
还有七十回本,研究界早已考定为清人金圣叹所删改,并不存在删改者所宣扬的“古本”。所以,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王偁《东都事略·徽宗纪》云:“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又《张叔夜传》云:“张叔夜……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海州。会剧贼宋江剽掠至郡,趋海岸,劫巨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数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另外,还有许多文献,如《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李若水《捕盗偶成》诗、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以及元代修撰的《宋史》等,也分别对起义军的声势、活动地区、受招安或被镇压以及征方腊作了详略不同和互有歧异的记载。这首先为《水浒传》的编撰提供了历史依据。
宋江起义的故事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加上当时的特定环境,水浒故事便容易在民间流传,成为“街谈巷语”的内容,自然也就进入了文艺领域。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宋代的“说话”,有“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目录。南宋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完整地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交代了水浒故事后面的一些情节,赞扬宋江心存忠义,不反皇帝:“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可说定下了《水浒传》中宋江性格以及全书的基调。元代无名氏编撰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关于水浒故事的一段描写,主要记叙三个故事,即杨志卖刀、晁盖等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对水浒故事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其中有了宋江受招安及征方腊这两大情节,奠定了《水浒传》的基本结构。元代杂剧中有一些水浒戏,如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李文蔚《燕青博鱼》、无名氏《还牢末》、《三虎下山》、《黄花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