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幻小说,人物和设定是同一件事 | 公开课(3)
科幻小说的底层逻辑是认识论的,认知和理解世界,而不是接受世界,运用很多科幻元素后输出价值观。
《霜与火》这篇小说大家会说有很多不科学处,但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改科学,我们也会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思考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人生有限及如何认识有限,底层是认识论的。
科幻本质还是在于认知和理解世界,之后再体现到人物和设定的结合度上,而这种结合度,也会渐渐在文中帮助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最底层的标准上,人物和设定其实是一件事。
二、杰弗里·兰迪斯《追赶太阳》
跃过两个时代,我们来看90年代的《追赶太阳》。受当时写作专业教育的影响,很多作者的创作就比较职业化。《追赶太阳》也是这样一篇作品,几段式的戏剧逻辑很清晰、简单,比《霜与火》的人物设定都要更符合读者期待。
设定很精确、很有趣:如果一个人到了月亮上后,必须依靠阳光制造电能和氧气,那他该怎么办?关于这个设定,《追赶太阳》的读者还和杰弗里·兰迪斯有过争议,不过技术问题都是小问题,核心是用符合常识的、极端化的技术语境下的推论,让角色面临一个本能性的、生存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挑战和选择。
可以确定的是,杰弗里·兰迪斯是从设定出发去写的故事。从同样好的设定出发的故事很多,这篇故事的影响力那么高却是因为其中人物的刻画。人物触发情节,情节是围绕人物性格来发生和组织的。
故事中的女主角,想向姐姐证明自己,与姐姐和解,难以对姐姐的死释怀,对于女主角来说,这些事物和生存下去同样重要。这些都属于我们能理解的典型人物的设计。
作者是如何体现出这些事物的呢?我们试着通过改编这篇小说来感受下。
假设小说主人公是个离异有女儿的中年男人,为了看女儿求生回地球,这个故事就变得像个滥俗的好莱坞故事。
两者的人物关系都属于亲人,但人物关系并不是最重要的,两者的差距在于,改编后的故事框架下,我们并没有通过角色认知到什么新事物,而在原来的小说中,我们会认识到如何去接受亲人的死亡,继续活下去。
科幻经典背后的价值不是那些科技设定,而是建立了读者和世界的链接。这种链接可以真实,比如这篇小说中的死亡,也可以虚拟,比如和外星生物的交流。
《霜与火》这篇小说大家会说有很多不科学处,但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改科学,我们也会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思考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人生有限及如何认识有限,底层是认识论的。
科幻本质还是在于认知和理解世界,之后再体现到人物和设定的结合度上,而这种结合度,也会渐渐在文中帮助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最底层的标准上,人物和设定其实是一件事。
二、杰弗里·兰迪斯《追赶太阳》
跃过两个时代,我们来看90年代的《追赶太阳》。受当时写作专业教育的影响,很多作者的创作就比较职业化。《追赶太阳》也是这样一篇作品,几段式的戏剧逻辑很清晰、简单,比《霜与火》的人物设定都要更符合读者期待。
设定很精确、很有趣:如果一个人到了月亮上后,必须依靠阳光制造电能和氧气,那他该怎么办?关于这个设定,《追赶太阳》的读者还和杰弗里·兰迪斯有过争议,不过技术问题都是小问题,核心是用符合常识的、极端化的技术语境下的推论,让角色面临一个本能性的、生存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挑战和选择。
可以确定的是,杰弗里·兰迪斯是从设定出发去写的故事。从同样好的设定出发的故事很多,这篇故事的影响力那么高却是因为其中人物的刻画。人物触发情节,情节是围绕人物性格来发生和组织的。
故事中的女主角,想向姐姐证明自己,与姐姐和解,难以对姐姐的死释怀,对于女主角来说,这些事物和生存下去同样重要。这些都属于我们能理解的典型人物的设计。
作者是如何体现出这些事物的呢?我们试着通过改编这篇小说来感受下。
假设小说主人公是个离异有女儿的中年男人,为了看女儿求生回地球,这个故事就变得像个滥俗的好莱坞故事。
两者的人物关系都属于亲人,但人物关系并不是最重要的,两者的差距在于,改编后的故事框架下,我们并没有通过角色认知到什么新事物,而在原来的小说中,我们会认识到如何去接受亲人的死亡,继续活下去。
科幻经典背后的价值不是那些科技设定,而是建立了读者和世界的链接。这种链接可以真实,比如这篇小说中的死亡,也可以虚拟,比如和外星生物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