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探索与邂逅—我的2020阅读书单(4)
2023-06-28 来源:百合文库
2《大河尽头》《猴杯》
说来惭愧,我对马华文学了解得非常少,基本没读过这一分类的任何作品。所以我一直疑心,我在阅读李永平的《大河尽头》与张贵兴的《猴杯》时的震撼,是否源自于一种刘姥姥逛大观园式的大惊小怪。我必须诚实地表示,他们展现出的中文写作方式让我大开眼界。
任何文学都可以简单地分成“根”与“叶”。“叶”是作家自己的天赋,而“根”则是他们生长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很难给出定义的感觉。读者总能从枝繁叶茂嗅到根系的味道,并准确为作者打上一个标签。阅读《骆驼祥子》和《百年孤独》,无须评析或考辨,我们仅凭文字就能追溯到根系的不同源头。再比如赛珍珠的《大地》与高罗佩的《狄仁杰探案》,即使写的是个百分之百的中国故事,读者仍能觉察到作者的根系来自西方。没办法,这是血缘,这是传承,这是无可隐藏的文化基因。
而我在阅读李永平的《大河尽头》与张贵兴的《猴杯》时,却短暂地陷入了一种认知混乱。两个人的故事与文风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地道的中文,可呈现出的文化根系却不太一样。
《大河尽头》写的是一个华人少年跟随父亲的情人沿着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的探索;《猴杯》则是讲一个砂拉越的华人老师寻妹途中与达雅克人之间的故事。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营造出一个充满乡愁与灵幻的世界,可这个世界是在中文传统视野之外的东南亚。它们的文笔都带着自然生长出来的浓烈情感,饱浸着南洋特有的味道,带着咸腥,带着热带的炽热与粘腻,文字繁复密集,内中鼓荡着一种蓬勃狂野而未经修剪的生机,一如南洋无处不在、疯狂蔓延的植被,蔚为壮观。意象和气势别具特色,超出经验之外的妙喻巧思随处可见。
不妨摘录两段文字来看:“
“办公桌玻璃垫下有一幅婆罗洲地图,苦梨状地形占据整个桌面。四周沿海的绿色区域是平原,中间几只黄褐色蜈蚣是山脉。雉一声不响趴在桌上,头枕着山脉胸贴着平原,两手深入爪哇海和苏禄海,闭上眼晴小憩。嘟嘟嘟、嘟嘟嘟,上课钟声打呼般地响了,学生涌人教室,吵闹的杂草长得快,死得也快,校园变成一座大陵墓,偶尔传出台上老鬼啾啾教海和台下小鬼尿滴般的朗读。沉静的脆芽又慢慢滋长。雉听见平原上野猪群的蹄响,亚口鱼在浅滩啄水藻,山丘上长臂猿的吼叫,河水哗啦啦流过人胆猪心状石块。那小河在婆罗洲东北角,流经他的太阳穴。”——《猴杯》
说来惭愧,我对马华文学了解得非常少,基本没读过这一分类的任何作品。所以我一直疑心,我在阅读李永平的《大河尽头》与张贵兴的《猴杯》时的震撼,是否源自于一种刘姥姥逛大观园式的大惊小怪。我必须诚实地表示,他们展现出的中文写作方式让我大开眼界。
任何文学都可以简单地分成“根”与“叶”。“叶”是作家自己的天赋,而“根”则是他们生长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很难给出定义的感觉。读者总能从枝繁叶茂嗅到根系的味道,并准确为作者打上一个标签。阅读《骆驼祥子》和《百年孤独》,无须评析或考辨,我们仅凭文字就能追溯到根系的不同源头。再比如赛珍珠的《大地》与高罗佩的《狄仁杰探案》,即使写的是个百分之百的中国故事,读者仍能觉察到作者的根系来自西方。没办法,这是血缘,这是传承,这是无可隐藏的文化基因。
而我在阅读李永平的《大河尽头》与张贵兴的《猴杯》时,却短暂地陷入了一种认知混乱。两个人的故事与文风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地道的中文,可呈现出的文化根系却不太一样。
《大河尽头》写的是一个华人少年跟随父亲的情人沿着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的探索;《猴杯》则是讲一个砂拉越的华人老师寻妹途中与达雅克人之间的故事。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营造出一个充满乡愁与灵幻的世界,可这个世界是在中文传统视野之外的东南亚。它们的文笔都带着自然生长出来的浓烈情感,饱浸着南洋特有的味道,带着咸腥,带着热带的炽热与粘腻,文字繁复密集,内中鼓荡着一种蓬勃狂野而未经修剪的生机,一如南洋无处不在、疯狂蔓延的植被,蔚为壮观。意象和气势别具特色,超出经验之外的妙喻巧思随处可见。
不妨摘录两段文字来看:“
“办公桌玻璃垫下有一幅婆罗洲地图,苦梨状地形占据整个桌面。四周沿海的绿色区域是平原,中间几只黄褐色蜈蚣是山脉。雉一声不响趴在桌上,头枕着山脉胸贴着平原,两手深入爪哇海和苏禄海,闭上眼晴小憩。嘟嘟嘟、嘟嘟嘟,上课钟声打呼般地响了,学生涌人教室,吵闹的杂草长得快,死得也快,校园变成一座大陵墓,偶尔传出台上老鬼啾啾教海和台下小鬼尿滴般的朗读。沉静的脆芽又慢慢滋长。雉听见平原上野猪群的蹄响,亚口鱼在浅滩啄水藻,山丘上长臂猿的吼叫,河水哗啦啦流过人胆猪心状石块。那小河在婆罗洲东北角,流经他的太阳穴。”——《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