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月亮与六便士》引发的胡思乱想(2)
而为什么死后人人推崇,是他们对艺术的痴狂,是他们对其他的不在乎。他们留下的是不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产物,是这个社会所看不到的食物。他们不能用这个社会的规则,人们心中的尺度来衡量。因为他们不属于此时。
那为什么他们的艺术能成为这个社会的审美?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渐渐明白了,不脱于生活,怎能放下生活;不放下生活,怎能用犀利的眼光穿过迷雾看向社会的缺陷。
他们不另我们所理解,甚至是唾骂,但他们的作品却是一个又一个巅峰。我想这就是因为不同,所以不同的体现吧。
然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克兰德的人生经历很多,从富有到贫穷再到安定,从最开始抛妻弃子但还是给妻子留下了六便士,到认识蹩脚但热心善良的画家伯朗士,再到勾引上了伯郎士的妻子她的模特作为他泄欲的工具,再到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很知足,在最后得了麻风病,在生命的枯竭中也许他明白了这一生荒诞,也嘱托妻子烧毁他满屋子的作品。从偏执到沦丧到醒悟,这其中的痛苦与孤独只有自己承受。
同时,于克兰德这个人物而言,其实将他照应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毫无意义。好多人喜欢将它理解为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的确他们有许多的相似,他是他的原型,但仅此而已。
就像中国人们总喜欢将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当做曹家,去比较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以此为准。但这样真的有意义吗?文学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他总归是超脱于生活的。如果他是真实不变的,那叫记实,叫史记。
在百度上评价这本书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的解剖。它对人欲拜脱道德的讽刺。我是认同的。这本书充斥着讽刺。
很多艺术家在生活中有着各种缺陷,但又不能否认他们对艺术的贡献。当然这些也不能全部怪错于他们,这个生活环境,社会现象,周围人们的行为都有责任,所以我认为黑暗的社会也是批判的对象。
所以这本书名字叫做月亮与六便士,文中却一字未提,但又处处体现。社会的不完善与他不追求的财富是六便士,而克兰德选择了艺术的月亮,但又离不开六便士。克兰德的太太看似选择了六便士,但她却散发着月亮的风雅。文中的我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为着六便士奔波,却也希望着月亮。布兰奇选择了爱情的月亮,也舍弃了六便士。斯特罗伊夫是一个在月光下坦然接受六便士的人,他几乎是克兰德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