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停转之日(一)(3)
沱沱河随着四季的交替时涨时落,唐古拉山伴着月光赐他灵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何小安最近几个月越来越累,不知道为什么,邮箱里的稿件数量在最近突然暴涨。一些不知名的新作者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新作文字精巧,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但读久了就会发现,基本都是同一个套路,缺乏新意。
直到两年后公众号倒闭的那天,何小安才知道AI人工智能在攻陷写作阵地后,又颠覆了编辑行业。
大数据系统和公众电子阅读系统基本全部打通。体系刚成型时,只能统计到读者在什么地方关掉了屏幕,弃掉了文章。再后来发展到通过评论的语义分析、目光停留时长等数据,AI系统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读者在什么地方流泪,在什么地方开怀大笑。哪类文用了哪些高频词汇、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等等,被AI总结成上千套方案。最新的几个写作软件甚至打通了哲学知识库,将原来在何小安眼中浅薄、缺乏新意的文章变得深沉,有内涵,与一个成名几十年的大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别无二致,难分出处。
会写,自然会读,会对文章做评判。一套好的审稿AI系统比写作系统更具市场价值。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和共情,也化作一串串0和1,被融进大数据的波涛中,被精确计算。从稿件大山中偶尔发现一两块金光闪闪的宝藏,这是她之前最享受的时刻。但她知道,这样的日子已经彻底远去,有时她会迷茫,觉得自己没用。
何小安呆呆望着黄浦江的波涛,在她眼中,江中的每一滴水都变得像0和1,似乎每个小小的波浪都在亿万年前就被计算好了。
“你好,雪山,怎么上线了,好意外啊,这是又到西宁了吗?
“是啊,何编。这几天有网,再过几天又要回格尔木。”
“最近还在写东西吗?”
“写了,都被退了。嘿嘿。”
“哦。”
“何编你呢?”
“在闵行办了个小培训班,教四五个孩子下围棋。”
“不错,晚安。”
“晚安。”
此刻的上海夜已深了,唐古拉山却刚刚入夜。梁久给何小安发来了一张窗外的夜景照片,星空纯净如水,雪山变成了起伏的幕蓝色曲线。
梁久写下的那些文字,只剩下何小安一个读者。写文给何小安看的作者,也只剩下梁久一个。那些文字读起来不那么精美、情绪拿捏不那么准确、甚至偶尔带着几个错别字,却让何小安沉醉不已。每每读完,何小安都要给梁久留言,尽管她知道梁久要在两三个月后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