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子(3)
两座不大的坟挨着,彼此也算有个伴。王先生隔段时间会去看看,时不时帮着除除草。大女儿是女生,农村讲究这个,她不能去,于是来的就只有王先生一个人。开始的时候他会挑些大事情说上几句,有时候说着说着又觉得家里的一切妻子和二女儿都会知道,渐渐的也就不再开口,安安静静的坐着。他后来学会了抽烟,抽一口发呆一会儿,看着烟雾逐渐升高,然后和高远的天空融为一体,他还是会仰着头,直到烟烧尽了,快燎到手,就再换一根。一边抽一边继续发呆。走的时候会记得把火熄了,免得出意外。
王先生不会待太久,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他还有好多事要做,未来还有得忙。
王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就显得平常许多,是媒人介绍的,王先生希望有人照顾大女儿,也照顾这个家,就同意了。
两个人又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女儿出生后不到一年就离了婚,因为这一任的妻子嫌弃他没钱,还有为上一任妻子治病欠下的债,觉得他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他在一起看不到未来。她还年轻,不希望未来大半辈子都在劳动与辛劳中度过。很现实的原因,王先生也没跟人家谈什么以后,他觉得现在的自己给不起,也不好再耽误人家,生下来的女儿被人家带走,两个人也算得上是好聚好散。甚至之后一段时间还陆续有点联系,两个人都感慨做朋友比做夫妻轻松了很多。
后来这女人又嫁了人,丈夫很有钱。人家没嫌弃她带着孩子,两个人过得很好,王先生知道后觉得自己的身份再联系不合适,说了祝福后就彻底断了联系。
这么一顿折腾,王先生也就暂时歇了再找人成家的心思,一个人慢腾腾的还了债,拉扯着女儿,日子就这么不温不火的过了下去。
王先生三十三岁那年,认识了于女士。
于女士也算是重男轻女的典型受害者,她上面哥哥姐姐一堆,于女士的母亲对几个儿子上心,于是脏活累活就全给了几个女儿。于女士最小,是最后一个出生的,一心盼着再生个儿子的母亲自然不待见她,看她的眼神就像是个赔钱货。没把人饿死,但也绝对算得上苛刻。
于女士自己没什么主意,也没什么机会去别的地方闯一闯。学习生活乃至婚事都被母亲管的死死的。她曾经有机会去北京,那是一个远房亲戚给的机会,看上了她的文采和一手好字。可惜这一切于女士不知道,亲戚写的信被母亲拦了下来,母亲不愿意放手,觉得家里还是得有个劳动力,就找人代笔回绝了。母亲为人精明,典型的利己主义。以于女士的角度,冠冕堂皇的一大段理由写上去,也解释了不是本人笔迹的尴尬。那边只是在这里时偶尔见到了于女士的才华,并不了解她的母亲,信了这套说辞,这件事也就没了后续。直到多年以后再遇见,这段往事才被翻出来,可那时候连母亲都去世了,这段事也就没了纠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