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剧》第九章:静谧与图书之国(7)(7)
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情吧。
非洲国家虽然和全世界一样有引入红绿灯,但是他们想过马路的时候从不会管它什么红灯绿灯,更多的时候只是当做是用来装饰马路、增添气氛的漂亮灯具。红绿灯过马路的规则不是强制性的命令,而更像是在建议:等车过了再走好吗?
但这并非说他们不惜命,只是这项规则并不是他们赖以生活的日常,他们通常是靠自身的判断决定过马路的正确时机,时刻保持着紧张感,由自己来保护生命安全。(也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做法。)当然的,除了自杀,没人会想被一辆卡车碾成肉饼。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红绿灯的功用,即便知道,这项规则也不是取得了所有人的共识。他们觉得红绿灯只是规范行为,这和关上开关电灯就会灭可不是一回事,现实之中存在各种意外,或许他的刹车失灵了,或者他看你不顺眼,或者有追尾车祸发生,你生活在一个载具飞驰、时刻都有生命威胁的钢铁都市之中,你居然还妄想着能够吊儿郎当地生活,你是疯了吗?
所以非裔美国人刚到美国时,是难以相信当地人是有多么地信任红绿灯。仿佛全世界除了他们,都在用生命来相信红绿灯,不管有怎样的车冲过来,只要绿灯亮了,哼哼,就是要过街,就是不紧张,有那个白色的小人在给你撑腰就好像拿着免死金牌一样,可以玩着手机大摇大摆、不紧不慢地走路,带着点节奏,哼着首小曲,这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但这种行为在那些非裔美国人看来就像是在死亡的边缘反复横跳。
规则让人安心,规则让人自信,规则也在埋下祸根,毕竟人都存在侥幸心理,意外只会是意外,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边,把一切不幸都建立于假设之上是不实际的,是拖慢社会发展的愚行。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这是对的,所以我想——如果有人会成为牺牲品,我希望是说那种大话的人。
***
彻底醒来的爱丽丝,仍在乖巧地听着玛利亚的讲坛。
现在,爱丽丝终于搞懂了,为什么会对玛利亚的声音听得入迷了——是口音。
纵使她们的语言被法则统一转化为了原初语,但是习惯的痕迹是不会被消除的。
首先,俄语的语调总是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慑力,让你觉得——如果你不想惹麻烦,你就必须得听好对方说的话,哪怕你知道对方说的全是好话,可那些话语经口而出便被带上威胁的意味。
你必须谨慎小心,全神贯注。
在此之上,玛利亚这位少女的嗓音依旧是那么地动听,这便使得她在没有注意到其中原理的情况下,轻易就被她的声音所俘虏,韵律、语速、吐字,遣词造句,自信从容,一切犹如海妖的魅惑,令人陶醉,十分舒适。
爱丽丝是上课听讲时必然走神的孩子。当说话者用声音表达自己的主张时,但他脑中所想的不一定能准确反馈到言语之中,可能是情报没有整理好便着急诉之于口,而且还讲得很长的时间,因此出现失误和偏颇。此时若加上她注意力还不集中,甚至是理解得不完全。双方都未能完整交接,事情就很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