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时代的小人物之主父偃(四)众矢之的(5)
2023-05-30 来源:百合文库
历史上但凡忠臣良将犯下过错,都有些个梗直的官员为他们求情。然而主父偃似乎很失败,失败到连死了以后都无一人视,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算是为他收了尸。
那他就应该是个奸佞小人。是吗?好像又不是。
在要不要讨好皇帝的问题上,他当然一点也不会含糊,因为他十分清楚只有皇帝才是他唯一的依靠。他没有汲黯的正直,却也不似公孙弘这般圆滑。奇怪的是面对皇帝,他没有奴颜婢膝地去曲意逢迎;也没有阿谀奉承地去溜须拍马;更没有青蝇点素地去进谗害贤……他讨好皇帝的唯一手段,竟是忧深思远地建言献策!
其实他的所有举措要么上舒国困,要么下解民忧;就连揭发检举也无一不是实有其事,他并没有为报私怨而无端地罗织罪名;就算是对曾经看不起他、抛弃他、排挤他的势利小人,他也只是散金绝交。这就不同寻常,并且难能可贵。因此他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与器重,并且一岁四迁。
但也就是在他从贫困潦倒走向春风得意的同时,其实已经得罪了整个社会!
如果说游学的时候,他便众叛亲离;那么从政之后,则更是“变本加厉”。一条切中时弊的“推恩令”,他得罪了刘姓诸王;一道长治久安的“迁茂陵疏”,他得罪了豪强地主;“朔方筑城”他得罪了食古大臣;“揭发检举”他得罪了蝇营狗苟;“贿赂公行”他得罪了素丝羔羊……就连他那一套独来独往、不可一世、想说就说、什么都敢说的做派也与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非但公卿大臣不会效仿,只怕就连普通百姓也只会嗤之以鼻。自信,坚强,果敢,刚毅,一往无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些华夏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一旦到了主父偃的身上竟无一例外的统统变成了旁人眼中的涎皮赖脸、恶紫夺朱。所有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异类,无不视其为余食赘行而疾首蹙额。
这才是主父偃最大的悲哀,也是华夏民族的悲哀……
如果说天下还有主父偃没有得罪的,那就是皇帝。但在他犯下和晁错同样错误(疏离骨肉)的时候,皇帝便再也保不了他。当年的晁错又何尝不是深得汉景帝倚重,到了该死的时候,景帝亦丝毫没有手软。何况武帝比他老爹还要薄情,从这一点上说,刘次昌自没自杀,公孙弘有没有落井下石,他都必死无疑!“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是句实话,也是实情。因为刘姓的诸侯都在看着呢,难道要等他们再来为皇帝“清君侧”吗?汉武帝自然也明白,便只好杀了主父偃来谢刘家的天下!主父偃就这样活脱脱地做了皇帝的替罪羊,而皇帝唯一的歉意,不过是奖赏了为他收尸的孔车!
元朔三年(西元前126年),主父偃死了,死得其所。至少他如愿以偿(本来就追求“五鼎烹”),《史记》和《汉书》都为他做了传。我想他应该瞑目了,尽管他原本罪不致死。
基于主父偃的死,柏杨先生曾有过一段评论:晁错之死,是全族屠灭。主父偃之死,又是全族屠灭。难道不能仅杀当事者一人?为什么如此残忍?当初,刘启何等欣赏晁错,刘彻又何等欣赏主父偃,欣赏时言听计从,“相见恨晚”;一旦翻脸,心狠手辣。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
那他就应该是个奸佞小人。是吗?好像又不是。
在要不要讨好皇帝的问题上,他当然一点也不会含糊,因为他十分清楚只有皇帝才是他唯一的依靠。他没有汲黯的正直,却也不似公孙弘这般圆滑。奇怪的是面对皇帝,他没有奴颜婢膝地去曲意逢迎;也没有阿谀奉承地去溜须拍马;更没有青蝇点素地去进谗害贤……他讨好皇帝的唯一手段,竟是忧深思远地建言献策!
其实他的所有举措要么上舒国困,要么下解民忧;就连揭发检举也无一不是实有其事,他并没有为报私怨而无端地罗织罪名;就算是对曾经看不起他、抛弃他、排挤他的势利小人,他也只是散金绝交。这就不同寻常,并且难能可贵。因此他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与器重,并且一岁四迁。
但也就是在他从贫困潦倒走向春风得意的同时,其实已经得罪了整个社会!
如果说游学的时候,他便众叛亲离;那么从政之后,则更是“变本加厉”。一条切中时弊的“推恩令”,他得罪了刘姓诸王;一道长治久安的“迁茂陵疏”,他得罪了豪强地主;“朔方筑城”他得罪了食古大臣;“揭发检举”他得罪了蝇营狗苟;“贿赂公行”他得罪了素丝羔羊……就连他那一套独来独往、不可一世、想说就说、什么都敢说的做派也与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非但公卿大臣不会效仿,只怕就连普通百姓也只会嗤之以鼻。自信,坚强,果敢,刚毅,一往无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些华夏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一旦到了主父偃的身上竟无一例外的统统变成了旁人眼中的涎皮赖脸、恶紫夺朱。所有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异类,无不视其为余食赘行而疾首蹙额。
这才是主父偃最大的悲哀,也是华夏民族的悲哀……
如果说天下还有主父偃没有得罪的,那就是皇帝。但在他犯下和晁错同样错误(疏离骨肉)的时候,皇帝便再也保不了他。当年的晁错又何尝不是深得汉景帝倚重,到了该死的时候,景帝亦丝毫没有手软。何况武帝比他老爹还要薄情,从这一点上说,刘次昌自没自杀,公孙弘有没有落井下石,他都必死无疑!“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是句实话,也是实情。因为刘姓的诸侯都在看着呢,难道要等他们再来为皇帝“清君侧”吗?汉武帝自然也明白,便只好杀了主父偃来谢刘家的天下!主父偃就这样活脱脱地做了皇帝的替罪羊,而皇帝唯一的歉意,不过是奖赏了为他收尸的孔车!
元朔三年(西元前126年),主父偃死了,死得其所。至少他如愿以偿(本来就追求“五鼎烹”),《史记》和《汉书》都为他做了传。我想他应该瞑目了,尽管他原本罪不致死。
基于主父偃的死,柏杨先生曾有过一段评论:晁错之死,是全族屠灭。主父偃之死,又是全族屠灭。难道不能仅杀当事者一人?为什么如此残忍?当初,刘启何等欣赏晁错,刘彻又何等欣赏主父偃,欣赏时言听计从,“相见恨晚”;一旦翻脸,心狠手辣。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