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的定义(2)
萌文化,或者叫萌属性之类的什么,指的就是竖起一个(或很多个)女性角色的形象,以满足读者的性幻想。
轻小说对萌的重视,首先体现在文本里。她会用大量精力与篇幅去塑造萌妹子,这一点自不待言。但其他很多类型的娱乐文学乃至并不娱乐的文学也会着力塑造女性形象,那么轻小说文本的特殊之处如何体现呢?主要在两点。
其一是轻小说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通常带有明确的指向性。轻小说塑造的不是以自身为中心的、独立的女性形象,而是“主角眼中的女性”;不是点,而是箭头。女主角的存在意义是被男主的观测所赋予的,她自身不会发光,只有男主在看着她的时候才会发光。所以在某些意义上来说,女主角不是轻小说的“主角”,而是轻小说的“描写对象”[1]。不过女主的客体化是随着轻小说的发展而演进的,不好一概而论,相关内容会在下期里着重分析。
其二是轻小说对女主的塑造常常是超额的,为了塑造女主完全可以牺牲剧情。当然正常情况下来说也不至于“牺牲”,而是剧情的构筑为女主的塑造而服务,至有完全放弃剧情、专注塑造女主的作品。超额塑造女主的一个效果就是,许多(质量还可以的)轻小说读过之后往往记不清剧情了,但女主的人设一定是最后一个被遗忘的要素。
若要对比这两点,不妨看看西幻与所谓“日式西幻”的区别。经典的组队冒险的西幻(如龙枪-前三部曲、费伦-冰风谷),通常是男性队员多而女性队员少,女性的戏份所占权重约等于人数的比例,女性不一定与第一主角有感情关系。日式西幻里,则是男性队员极少(2,或者1),女性戏份极多,鲜少存在与男主无感情关系的女性,但每一位女性的话语权却没那么高。哪怕有地位高的女性,她的话语权也极易向男主滑移(样板是露易丝)[2]。
文本之外的萌要素就更显著了,看插画和宣发就一目了然,无需赘言。
“中学生的思想与组织特征”,这一说法有些含糊,主要是能解释的角度非常发散。
我先强调一下,轻小说里的日本的中学生,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既对应中学也对应大学。对应中学是因为年龄一样,所以身、心发育阶段一致。对应大学,则是因为日本(ACGN作品里的)高中跟中国(升学向的)高中完全不像,而跟中国大学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说社团,打工,就业,存在但分量不大的学习考试,还有搞对象。我据此猜想,中国的轻小说读者年龄层应该略高于日本的,不过这猜想不好证明。
先说思想。体现中学生思想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思想写出来,典型案例就是凉宫春日类作品。虽然有人把凉宫称为SF,但她其实主要不是“科学幻想”而是“教室幻想”。后来有人(我忘了是羽濑川小鹰还是比企谷八幡,或者是他俩)吐槽此类作品,“我中二的时候也梦想过有什么怪兽入侵学校,大家惊慌失措,而我使用什么什么力量打败了怪兽,大家对我刮目相看”,就是对教室幻想系的不那么友善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