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化解的悲伤 ——扬·马特尔《葡萄牙的高山》(2)
最后是有关参议员彼得的故事。妻子身患重病去世后,他一直郁郁寡欢。后来他向上级申请了假期,在旅途中他到了一个猩猩园,与其中一只角落里的猩猩奥多产生了共鸣,他花高价买下了它,并随它一同去了自己先人居住的葡萄牙高山区(事实上他发现,高山不过是一块块巨石)。他找到了父亲年轻时居住的房子,安置在那里,辞去了参议员的工作。在这个故事中,三个场景被串联起来,托马斯被视为圣人,他倒着行走被转化为一种习俗,他开车撞死的孩子,正是彼得的前人,也是卡斯特罗夫妇的孩子。他死时身上的车辙印,被看做是天使带他走时,不小心摔下来导致的,孩子金发碧眼,显然不是葡萄牙人,肯定是圣母之子,他的母亲名字正好叫玛利亚,也印证了这一点。故事的最后,彼得随奥多一起爬到一块巨石上,彼得看见了灭绝的伊比利亚犀牛,默默流泪。他倒在奥多怀中,心脏慢慢沉寂下来。
奥多哀伤地咳了很久,跳下巨石,向远方的犀牛追去……动物在扬马特尔的小说中总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这里的猩猩应是类似于人的存在的,甚至神明,在这里也应是猩猩的模样,第一节中就提到了,十字架苦像上雕刻的竟然是只猩猩。乌利塞斯神父在他者中目睹了黑奴贸易的惨状,意识到上帝的不平等和人类并非是“坠落凡尘的天使”而是“双足行走的猿猴”。他决定将神性回归人性。猩猩便是人性的承载物。但在最终的结局,猩猩转头追逐,这不难令人想起《少年pi》中老虎理查德·帕克在到岸后头也不回地离开。或许这是率直、自如,亦或是人性被兽性取代。这个寓意是双重性的。
实话说,读罢全书,一个字眼徘徊眼帘:悲。悲伤往往是比其他什么更具有深刻感染力的,与乐或是怒都不同,它往往可以是长久的、隐性的,有时看不出,你却不知它暗中的巨大驱动力。久久不能解脱,或是正常的,不过莫让一个人的悲伤,成了几个人,甚至一群人的悲痛。或许可以倒着走,不让它逆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