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嫉妒—余秋雨(9)
陆逊早就叹息,在中国,"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因此,这里确确实实联系到了反思中华文明的大课题。由长久的社会观念沉淀成了心理习惯,又由心理习惯沉淀成了群体人格,这便是前辈哲人为之垂泪、为之呼号的国民性。从根本上说,中华文明的是是非非已经不是书库里的陈旧典籍,经过几千年的过滤筛选,早就生长在每个人的身上。
今天的嫉妒我们终于走到了可以向嫉妒发起全面挑战的时代,然而这也是嫉妒最猖狂的时代。
这二十年,我们看到了,社会在试演过种种整齐的仪式后,终于寻找到了最真实的动力,生命力的多元释放形成了巨大的能源,历史开始变得通体活跃,任何包皮括嫉妒在内的心理痼疾都成了必须冲破的障碍。然而,正因为这样,嫉妒在各色人等的大起大落中找到了最有刺激性的素材。不少突然失去了"大一统"和"大锅饭"护佑的慌乱人群以听众的身份,为嫉妒话语提供了演讲台。让新兴的社会机制在这样的演讲台前变得风雨飘摇,还是让这样的演讲台在新兴的社会机制前变得风雨飘摇?这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次选择。
嫉妒需要方位,可喜的是,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嫉妒失去了这种方位。不仅对象不见了,连评判的坐标也找不到了,于是嫉妒不再成为有的放矢的杀手,而是成了一团 阴郁飘浮的云气,不知去撞击哪座山头,覆盖哪个树林——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要为社会变革喝彩,目送着那团 嫉妒的云气在我们头顶尴尬飘过。
记得十多年前,在许多学校的教研室里,不少中老年教师总在闪闪烁烁地批评青年教师急于发表长篇论文,不甘心长期充当绿叶,来衬托他们这些不在乎什么论文的红花;但话音未落,青年教师已经出国;于是批评他们崇洋媚外,然而没过多久青年教师却已学成归来;接下来必然是抱怨青年教师在待遇、职称上得利太多,但青年教师又已辞职……嫉妒的脚步再快,也追不上社会变化的脚步,这实在是一种吉兆。要是嫉妒的脚步更快,截在半道上,那就大事不妙。
在上海街坊邻里间,家家户户长期处于互相窥探之中,连这家多炒了两个菜,那家新买了一辆自行车都成为嫉妒的目标,不知多少争吵由此而生。但是这些年,住房拆迁、下岗转岗、股市升泻、兼并破产,各家各户都在狂飙突转中日新月异,嫉妒的蝙幅不知该落在哪一根梁柱上?
今天的嫉妒我们终于走到了可以向嫉妒发起全面挑战的时代,然而这也是嫉妒最猖狂的时代。
这二十年,我们看到了,社会在试演过种种整齐的仪式后,终于寻找到了最真实的动力,生命力的多元释放形成了巨大的能源,历史开始变得通体活跃,任何包皮括嫉妒在内的心理痼疾都成了必须冲破的障碍。然而,正因为这样,嫉妒在各色人等的大起大落中找到了最有刺激性的素材。不少突然失去了"大一统"和"大锅饭"护佑的慌乱人群以听众的身份,为嫉妒话语提供了演讲台。让新兴的社会机制在这样的演讲台前变得风雨飘摇,还是让这样的演讲台在新兴的社会机制前变得风雨飘摇?这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次选择。
嫉妒需要方位,可喜的是,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嫉妒失去了这种方位。不仅对象不见了,连评判的坐标也找不到了,于是嫉妒不再成为有的放矢的杀手,而是成了一团 阴郁飘浮的云气,不知去撞击哪座山头,覆盖哪个树林——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要为社会变革喝彩,目送着那团 嫉妒的云气在我们头顶尴尬飘过。
记得十多年前,在许多学校的教研室里,不少中老年教师总在闪闪烁烁地批评青年教师急于发表长篇论文,不甘心长期充当绿叶,来衬托他们这些不在乎什么论文的红花;但话音未落,青年教师已经出国;于是批评他们崇洋媚外,然而没过多久青年教师却已学成归来;接下来必然是抱怨青年教师在待遇、职称上得利太多,但青年教师又已辞职……嫉妒的脚步再快,也追不上社会变化的脚步,这实在是一种吉兆。要是嫉妒的脚步更快,截在半道上,那就大事不妙。
在上海街坊邻里间,家家户户长期处于互相窥探之中,连这家多炒了两个菜,那家新买了一辆自行车都成为嫉妒的目标,不知多少争吵由此而生。但是这些年,住房拆迁、下岗转岗、股市升泻、兼并破产,各家各户都在狂飙突转中日新月异,嫉妒的蝙幅不知该落在哪一根梁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