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情(3)
在这里可能会有人质疑,因为按照上述说法,只有“日久生情”,并没有“一见钟情”。我的回答是,“一见钟情”中的“情”和“日久生情”的“情”并不相同,前者为初步萌生的自然性喜欢,也可以用“一见如故”,“一拍即合”来形容,后者为已经成熟的爱情。那么,有没有可能两个初次相遇的人能够在一瞬间爱上彼此呢?答案是否定的,既然爱是自然性喜欢与强迫性喜欢相加的产物,那么由于两个人彼此并不了解,就无法产生因为共鸣而萌发的自然性喜欢,更无法产生进一步的强迫性喜欢。坚信一见钟情的人在初次与人相遇后,在审美刺激与性刺激的条件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暗示,这是在未满足自然性喜欢的基础上而强加的,片面的强迫性喜欢,没有外界影响与经验选择,仅仅是主观意识的作用产生的强迫性喜欢,并不属于爱情的范畴,甚至不属于感情的范畴。
那么,又如何解释很多一见钟情最后会有好的结果,亦或是许多闪婚现象的出现呢?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上述例外的比例问题,这样的情形在人际关系之中极为罕见。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出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一见钟情与闪婚,都是在提出结果后创造条件,而并非是创造条件后产生结果。提出结果后,如果在之后创造的条件充足,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得以维系,如果之后创造的条件不足,那么这样的结果最终就会破裂。综上所述,一见钟情与闪婚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定失败,只是与一般性的交往方式不同而已。因为伦理毕竟是社会建构的虚拟规则,并非是彼此相爱的人才能够成为情侣,成为夫妇。在时下有一个名词十分流行,“恋爱脑”。一见钟情,在后来依然会有很好的维系的情况,完全可以用这个名词来解释,恋爱脑对于爱情的强烈自我暗示使其更容易摒弃差异,追求共性,这在两个人的日后交往过程中依然有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
爱情是不属于率真的人类天性的伪物,但有时候正因为它是伪物,所以要比真的更加强大,天然纤维败给了合成纤维,自然规则败给了社会秩序。只可惜爱情重复一千次也不会成为人类自然的感情,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人去探究它的属性,反而去歌颂它的伟大。
但对于人类,它也并非是必需的。
那么,又如何解释很多一见钟情最后会有好的结果,亦或是许多闪婚现象的出现呢?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上述例外的比例问题,这样的情形在人际关系之中极为罕见。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出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一见钟情与闪婚,都是在提出结果后创造条件,而并非是创造条件后产生结果。提出结果后,如果在之后创造的条件充足,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得以维系,如果之后创造的条件不足,那么这样的结果最终就会破裂。综上所述,一见钟情与闪婚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定失败,只是与一般性的交往方式不同而已。因为伦理毕竟是社会建构的虚拟规则,并非是彼此相爱的人才能够成为情侣,成为夫妇。在时下有一个名词十分流行,“恋爱脑”。一见钟情,在后来依然会有很好的维系的情况,完全可以用这个名词来解释,恋爱脑对于爱情的强烈自我暗示使其更容易摒弃差异,追求共性,这在两个人的日后交往过程中依然有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
爱情是不属于率真的人类天性的伪物,但有时候正因为它是伪物,所以要比真的更加强大,天然纤维败给了合成纤维,自然规则败给了社会秩序。只可惜爱情重复一千次也不会成为人类自然的感情,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人去探究它的属性,反而去歌颂它的伟大。
但对于人类,它也并非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