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信客-余秋雨(2)

2023-05-15余秋雨 来源:百合文库
 但是,信客的模样,一点也没有“城市缔造者”的影子。他们惯常的形象,非常狼狈。
例如我家乡的那个信客,每次从上海回来,乡人就能判断他是走了东路还是西路来的。走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 走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总之,都让人看不过去。因此,才四十出头,已显得比村里的同龄农民苍老。
走东路,比较简单。先从上海坐海轮到宁波,再从宁波挑担到家乡。从宁波到家乡有上百里路,当时没有长途汽车,只能步行。那时路上挑担步行的人很多,大多是挑着菜豆柴火的农民和小贩,而他却挑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仔细看去,他身上还捆绑着很多物件,那是些比较值钱的绸缎、药品。路上如有强人,见到他的这副模样定不会放过, 他就只能撂下担子奔逃。如果强人只有两个,他也可以抽出扁担抵抗会儿。 因此这上百里路,必须步步小心,眼观八方。这条路,走得快一点, 两天可以到达,中间在一个叫沈师桥的地方找一家熟悉的小客栈过夜。挑着担子快步流星地走两天,劳累的程度可想面知,因此当他终于出现在我乡吴山庙台上时,早已浑身湿透,步履踉跄。
走西路,那就不坐海轮了,从嘉兴、杭州、萧山、绍兴、上虞一路过来。这中间,倒是没有长达百里的挑担路途,而是一会儿雇乌篷船,一会儿搭短程马车,一会儿蹬水,一会儿越岗,断断续续、疙疙瘩瘩,很是麻烦。这条路费时更长,要外宿三夜。虽然遇不到强人,但被各种扒手盯上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当他从这条路走到吴山庙台的时候,总是两眼深凹,上下疲沓。

信客-余秋雨



这位信客,个子比村里的农民高,瘦瘦的,走出去很有样子,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单身。听说他是外省人,从小失去了父母,就由外婆收养,外婆就住在我们邻村。外婆很有见识,也有点钱,很早就把他送到鸣鹤场的一家私熟读书。他很聪明,成了远近几十个乡村中识字最多的人。
外婆去世后他外出闯码头,没做成什么事。在上海几个同乡间转悠时,发现大家都迫切需要信客的活儿,就承担了,而且越来越忙。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一个安定的营生却偏偏做了最辛苦的信客。他的回答是: “一头是没有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有了男人的家,两头都踮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我是帮他们跑跑腿。”
此刻,他正站在吴山庙台上。眼下,一个女人的村庄正炊烟缘绕。
他知道,村里的很多小木窗都向这里开着,应该有很多眼晴看看自己。那年月,野地里人迹稀少,一个人高处一站,能牵住很大一片土地的目光,何况,这次他的出现,大家早就知道。因为五天前有位叫余本典的同村人从上海回乡奔丧,已经有过预告。本来信客是想让余木典也顺便带一点货品回来, 但在上海的那些同乡都摇头,因为这里的风俗,让奔丧的人带货品很不吉利。因此,余木典回来时只带了一个贴身小包袱,走到吴山庙台上时,他从小包袱里取出麻质孝衣,披在身上,然后便号啕大哭进了村。木典在丧仪上,告诉各家,信客过几天就回来,各家都有货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