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诗》后记(小猫碎碎念)(2)
《春天,十个海子》
第一句是这样的: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然后咱就想到了,在诗歌终结的时代,西行法师复活的故事。但是最后,一个人是不能挽救整个诗歌的,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至少在文章里?),所以诗歌需要幻想入。(这里的套路就类似逆流那篇)另外,西行法师当然不能真的复活,他可都已经死了上千年了,况且知道自己身世以后,uuz怎么办?很难处理啊……为了回避,所以他最好的结局还是再次回坟墓里。
所以很自然咱就想到,让他的女儿来做下一个诗人。这是合理的(uuz之前不是诗人,当然就有成为诗人的可能),也是合情的(父女的羁绊)。然后连上“十”的加分项。虽然结果上看,表达效果未必很好,但是至少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就有了。所以虽然文章散文化,但确实是小说吧?有开头、矛盾展现(诗的处境、西行法师的困境)、发展(紫和uuz相继外出)、高潮(一个诗人的死,另一个诗人的诞生)、结尾(整个“诗歌的概念”幻想入)。所以在这一点上,咱也有咱自己给自己的限制,就是文章必须还是小说(废话,不然呢233
大概这就是整个剧情的构架了。本来想也加入一些佛教元素,但是咱真的不熟这个,写自己没有深入感想的东西会很失败的。最后仅存的一些佛教元素是歌圣圆寂日期(和佛祖一样)、分隔用标题(此生、前世、来世),然后几乎就没有了。
讲完严肃的东西,接下来就是小猫科普时间(?
文章里面,每个段落名后面都有一个括号,里面有一句咱引用的诗句。咱当然不是在卖弄积累!事实上有一半咱一开始都不知道……咱是一首一首在网上搜索,精心挑选出来当中几句的。首先,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句,春天是樱花季。其次,不是关于春天的,就都是形容诗人处境的。
它们的出现是化用的一种形式。这是什么意思呢?咱举个例子:《诗经》里有这样的句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是形容迎接宾客的场景。而在很多年以后,曹操也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但这次就不是单纯表达宾客来的快乐了,他想表达的是一种招贤纳士之心。咱的引用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诗被化用以后,大多都和原来诗句本意产生了脱离,只为了表达这篇文章的内容。(比如“春眠不觉晓”,如果放在这样一个诗的末路时代,又有什么新的含义?)
第二个咱想说的,其实是文章里两次出现的西行法师教女儿写诗的段落。其实,写诗本没有什么固定的章法,妙句大多都是偶得。但是这些偶得的东西,很多都要平时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所以咱在文章里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写诗要想写好,就是多想、多看。(其实是咱在尽力把写诗的过程变得“亲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