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梁书男主角们为啥不够讨好-李逸篇(2)
而且和卓一航等主角不同的是,他除了要衬托女角色尤其是武玄霜之外,还得为武则天的伟光正做背景。武则天在大众眼里可以是历史最强的女人,在有些人看来也是有为的皇帝,但绝对不是什么仁君白莲花。梁老把她写成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没问题,但是如此洗白和爱民无疑是和大部分读者的认知冲突的。在具体的描绘上也有些过犹而不及显得太假,甚至不如七剑中被很多评论说没人性的康熙塑造的丰满。梁老这么写有当时的ZZ需要,但是现在看来显然读者无法感受到这一层,李逸被武则天的“王八之气”和“仁君之能”震慑缺乏说服力。这一点没能站住,就影响了故事和人物的核心呈现。既更拉低了李逸,也没成功树立起武则天的正面形象反而显得粉饰太过。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弥补的,一个比较窝囊的角色如果最后能有一个挣脱枷锁实现升华的机会,整个人物就上去了,尤其李逸书末的确是死了。卓一航就用他离开武当苦守优昙花弥补了很多。李逸最后如果是为李唐全力一拼而死,哪怕是为了救心中真爱而死整个人物的观感都会好的多。但是因为要树立武则天的形象就让他这么挂了,裴书度和武玄霜还给他带孩子,导致了女帝结尾写得如此悲凉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给李逸找回多少好感。从头到尾书的重点没有呈现好流于表面,对主角的内心挖掘也不够深刻最后的爆发点都没有处理好,又安排了这么多读者不喜闻乐见的元素,怎么能让他不被反感呢。
总体而言,李逸这个角色本身有让读者喜欢的可爱之处,但是这本书一开始写出来就是为了歌颂武则天主题先行。虽然结构上是主角,但骨子里就被当作陪衬和串联线索的他实在被梁老安排的N座大山压垮了。所以写故事主题先行不见得是好事,更别说被ZZ风向影响很容易损害作品质量,尤其当风潮过去后。他要给武玄霜当陪衬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要用来体现武则天那苍白的仁君形象。同时长孙璧和裴书度这二位又用不同的方式把用情这一面也弄得不讨喜显得白费了武玄霜的“倒贴”。非但没显出他的悲剧反而招致读者反感。
其实原著中本有解决良策但梁老没有拓展。李逸是李建成的亲孙子本来可以大做文章,拓展他的身世问题让他通过先祖的命运领悟到ZZ的黑暗轮回而不是武则天多NB而放手,这样会让人感同身受得多也让这个人物显得极其的悲剧让读者喜欢,哪怕对武则天的塑造也是有好处的。虽然会导致长孙尉迟二人形象受损,但是主角站得住比什么都重要。
主角固然不是要占尽好事YY太过,但是故事的重点应该放在主角的塑造上而不是让主角过分为其他人服务乃至像李逸这样变成了用来衬托苍白主题和一众配角的惨剧。我对这个人物没有任何不满,反而从创作的角度很同情他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