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观后感——夏目漱石《心》
这篇文章里我其实提到过这本《心》。当时我刚看完电影,还没有来得及去看原著,于是想去新华书店买,结果却找到了电影中出现的这本《心》,于是也买了下来。
梗概
这本书讲了“我”机缘巧合下,主动结识了气度不凡的“老师”,但“老师”为人冷漠、忧郁,不愿意亲近任何人,即便是他的妻子,他也是相敬如宾,始终有着隔阂。
后来,随着“我”不断尝试去理解“老师”,以及二人关系的逐渐亲密,“我”终于得知了老师虽然满腹经纶却性格古怪的原因。
“老师”在大学期间,受到叔父的欺骗,丢失了父亲的遗产,这让他连最亲近的人都不敢相信;他与因自身喜好被赶出家门的友人“K”一同合租了“师母”母亲家的房子。“K”的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同时对“师母”抱有好感,同时“老师”也对“师母”青睐已久。自知各方面都比不过友人的“老师”终于做出了和自己叔父当年一样,辜负了别人信任的事情:他利用“K”软弱的性格,在“K”与自己谈心,询问该不该表白时建议他不要心急,自己却先一步表白;“师母”的母亲因为觉得只有“老师”一人喜欢自己的女儿,便欣然同意;“K”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趁着夜深,“老师”睡着之后,便留下遗书,自尽身亡——即便是这样,遗书上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老师”与自己那天谈心的话题。
这个秘密,世界上仅剩下“老师”一人,以及看了“老师”遗嘱的“我”知道。而当“我”读到这封信时,“老师”已经趁着“师母”外出,在“友人K”死亡的房屋里,杀死了自己。
第一章
小说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以“我”为主角,与“老师”交往的过程。此时二人的距离还没有很近,原本两个人就像是各自生命中的过客:一个不想亲近另一个;另一个也得不到这个的任何好感。此时,不管主角怎么问,“老师”都没有回答自己自闭的原因,而且明确表现出了厌烦的态度。
“老师”每年都会去墓地,看望友人,但只有第一次带着妻子。这一章,“我”就如同是局外人,即便是同样被“老师”排斥的“师母”,都知道墓中人的身份,而主角却什么都做不到。
我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先是充满了好奇,对“老师”一家,以及墓中人的好奇,但也止于此——此时的我也以为,二人不过是过客。
第二章
第二章从“我”得到了“老师”的指导,但忽然父亲病重,必须回家时,被“老师”告知要提防自己的亲人开始;到家人担心“我”的未来,听说“老师”通文达理后,想要托他的关系帮“我”找到好工作,了解他性格的“我”不抱希望地写了信之后,却收到遗书为止。
看到章末,我知道谜题要解开了。也猜测着,“老师”是不是因为受到了亲人的欺骗,才告诫主角不要相信亲人。但同时,我觉得“老师”连师母都要防着有些不正常,况且,如果真的所谓难言之隐就是被家人欺骗,那我这书可真是白买了。而我此时对“老师”的印象,也仅仅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中老年人而已。至于他所说的自己罪孽深重、对不起“师母”什么的,完全没有一点儿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