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rnalment》 设定#2
中文名:陆地环护设施
简称:High Wall“高墙”
背景:2045年,人类已经无力将地球从温室效应中拯救出来。人为破坏自然导致地壳运动活跃,海平面急剧上升。因为科学技术进步近乎停滞,人类尚无法短时间内建造大量大规模海底城市,因此“高墙”应运而生。
描述:该设施研发及建造技术在初期由联合国成员国共享,在联合国解体之后成为各国可交易技术。设施长度根据陆地具体环护周长决定;设施平均高度为1200米,由防水层,墙体,分压设施和监测模块四部分组成。防水层主要采用刚性防水层;墙体主要采用硬化混凝土;分压设施由高密度金属及活塞组成,末端平均深入地下100米;监测模块又由地壳活动监测、潮汐监测、风力与风向监测、温湿度监测四大技术组成,模块位于设施平均高度800米处根据长度均匀分布。
应用情况:因为其建造成本过高,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仅被各国建造于近海政治、工业、军事、经济要地等。且该设施需要大量人员及资金进行维护,因此部分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海底城市,但直至目前为止,海底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趋势已近乎为零。
全称:Submarine City
中文名:海底城市
背景:与“高墙”同一时期诞生的产物,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在避难或陆地紧缺的条件下能够长期居住。该设施大部分与“高墙”建设同时进行。
描述: 该设施研发及建造技术在初期由联合国成员国共享,在联合国解体之后成为各国绝密技术。设施规模根据国家能力与可容纳人口而定,可容纳人口500~7000不等。设施大部分为半球体建于海底,也有螺旋形和球体延伸至海面或悬浮于海水中。设施主要由生活区,生态区,重工区,生产区和能源区构成。生活区含有居住区娱乐设施,公共设施,行政执法单位等,约占可用面积的13%;生态区则是对地表的生态模拟,包括各类动植物以及天气、季节的控制等,约占可用面积的26%;重工区负责重工业生产,约占可用面积的21%;生产区负责轻工业生产,约占可用面积的30%;能源区是整座设施的所有能量来源,包括电力和各种化学能源等,能量来源则是潮汐、洋流、生物能等,约占可用面积的30%。
应用情况:因为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以及各国的技术垄断,导致海底城市无法大规模发展。因此,不计内陆国家和无法建造海底城市的国家且忽略海底城市的规模,平均一个国家只拥有6座海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