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义生神,厥萌在初(6)
一切都得从他的性格说起,很久之前我就知道他的杯子上糊住了,因为他一直错把道家有些东西,尤其庄子所讲直接拿来用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与物交,他在努力不接受外界的东西,但其实是不可能的,就是不断在杯水上扭曲糊泥巴。他在没有基础的时候,一下子拔高,理解上必然出问题。从青春期起,就养成了在和外界感格上,在和人际交往上都尽量回避的行为以及自我合理化的认知模式,自己努力把自己杯水糊住,而做到假的不动心,这一切都从他不善与人交往后,在道家典籍中找到了不与物交的自我合理化说法,奉为圭臬,就成了他为人的基本套路。在我们看来,他用这种办法对自己摧残了很久,所以他的感知能力很差,张口表达能力也不强。经常扭曲内外之间的信息传递导致了很多困扰。而且关键就是他在生活工作中,经常不知道怎么裁断,所以每次选择的时候都很犹豫。
慢慢的,错过后的懊悔,还有脑补成功后的自大纠缠在一起,本来专注度很不错的小孩没有得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而从此就在自大和自卑两个极端摇摆,最后在现实的压力下,他变得很委屈。浑身的气都提不起来,胸口憋着一团黑不溜秋的情绪,长此以往,不但登山什么的就是一句空话,别的也会不太好。这段我当他面已经讲过不少了,写出来就是警告那些和他类似的小伙们。当你们发现你想的总和外界有所偏差,再加上你们有社交问题,或者总在担心,或者有选择困难症时,就要对比下,自己是不是和这位同学有类似的心路历程。趁着还小,赶紧走出来,这是条歧路,不归路的。一辈子都会很苦闷的。
实际上,不管自己愿意与否,一人都是在和外界不断互动的,不与物交,不与人交压根不是他们能做到或者可以企及的。那得是在很后面出现一种特别状态采用的特殊办法,而且也并不是真的完全不交于物的。冒然用后面的办法,导致的就是杯水里的顺序混乱。好几个学生都是从小都没啥基础,又喜欢看道家典籍,结果看了就理解错了,慢慢和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互相结合,成了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模式。各种空心窟窿眼,各种被糊住的情况比比皆是。每次看到我都心中暗叹一声,无序放纵真是祸害人的最佳办法。以这种底子脑补出来的办法是没法使得他们快速处理各种工作生活上的事物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裁断不清。比如说他,很多时候,他都会说:“我不知道应该怎么作啊”。看着他顶着那聪明大脑袋,和我说他不知道这些简单到家的问题应该咋办的时候,我就不禁又叹口气。
这孩子得且改呢。他的拖延和墨迹其实来自于自己给自己刻意增添的泥巴。他在那条歪路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所谓的非空非有,其实就是模棱两可的状态。没有自己所立之处,没有裁断,又要自诩,自己模拟各种状态,就等于刻意造成格物不清。但在自我努力封闭和模拟混沌时候,杯水根本没有那个水平,还不得不和外界大量交接,就会被逼成这种状态。他其实是一直在想,在思索,但落实在行动一切都是浑浊不清,所以形成了非常油腻,什么都沾在身上,拎不清楚的,粘连严重的后果。油重就是什么都沾着,没有那种爽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