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谈WillTalk】lite 天才的做案,破案的天才——《斩首循环》书评(2)
书中对天才安排也是相当巧妙,为了带来矛盾,安排了伊吹加奈美和园山赤音的一对“仇人”;为了能加重对于主角阿伊的内心描写笔墨,刻意带来了姬菜真姬这样的ESP(超感官知觉)型预言家;为了使事件能够有传统连环杀人推理小说中的“圆桌审判”,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将故事移动到赤神财阀的赤神伊利亚小姐的岛上进行,以确保没有“警察”这一角色的参与以及最重要的,圆桌审判。也正是因为事件人物是一堆天才,所以才会让这样简单的谜题也发挥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本文还为了把故事真正底层的关键秘密解释推理出来,还刻意引入了“人类最强”承包人哀川润。虽然这个角色的出现更多出自西尾个人的喜好,因为据本人所述自己在出道前被毙掉的两份作品均以哀川润为主角(足以看出西尾对于以高智力侦探作为主角的推理是多么的痴迷)。不过也正是这个角色,让整本书看起来有一股“轻小说感”。哀川润仅仅在第一本书中就强烈体现其的超高能力以及极高的智力,并且在其外观中也引入了强烈的红色套装以及红色跑车,甚至是其浮夸的说话方式,实在是非常具有动漫中女角色的风格。
不过说到角色,其实也可以大致看出西尾的个人偏好。玖渚友是天真善良的小女孩,而《物语系列》的八九寺真宵、《刀语》的鑢七实都有相似的风格;哀川润是万能的大姐,这明显就是《物语系列》里面那位全知的、能单手使用妖刀心渡以及梦渡的卧烟伊豆湖一致;而记性不好的主角,则将记忆力差这一点换成了“失去每次睡觉前的记忆”而制作出的掟上今日子。种种具有在后续新作品中保留的特色都能从中看出西尾的喜好,也构筑成独特的西尾维新风格的一部分。
略微扯远一点分析了轻小说方面的西尾维新,我们回到推理上来。本作虽设计三场密室,但并未注重在行凶手法方面,反倒是注重于时间悖论上。虽然一方面这本书的时间悖论设计的并不严谨,但是由天才的计谋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导致了谜题难度的上升。最后揭示的两个身份交换更是直接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非常顶级的层面,也无愧于让《斩首循环》拿到了梅菲斯特赏(二十多年前设置的推理小说大赏)的2002年第一位。
下:西尾风格,西尾做法(剧透)旧版(日版)封面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说书形式讲述故事,这既是这本书的特点,也是西尾维新的特点。在这本书中,正是因为由阿伊作为说书人,所以出现了一些主观臆断线索的情况,知道结尾揭示时阿伊才会用自己的对话告诉读者真相。这既是推理小说中经常使用于混淆读者的臆断线索,也带来了这个系列的主要特色——散文式心理描写。
“某次对话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这种戏言分子 , 而是对这世界本身抱持疑问的人 , 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类似的经验吧 ?
并非那种廉价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赞同意识 , 或者犹如奇迹般随处可见的同步性 ( Syn-chronicity), 而是「事情本是如此」这种意味与概念前身的问题镜面领域。
现实感根本是虚无 ,
本文还为了把故事真正底层的关键秘密解释推理出来,还刻意引入了“人类最强”承包人哀川润。虽然这个角色的出现更多出自西尾个人的喜好,因为据本人所述自己在出道前被毙掉的两份作品均以哀川润为主角(足以看出西尾对于以高智力侦探作为主角的推理是多么的痴迷)。不过也正是这个角色,让整本书看起来有一股“轻小说感”。哀川润仅仅在第一本书中就强烈体现其的超高能力以及极高的智力,并且在其外观中也引入了强烈的红色套装以及红色跑车,甚至是其浮夸的说话方式,实在是非常具有动漫中女角色的风格。
不过说到角色,其实也可以大致看出西尾的个人偏好。玖渚友是天真善良的小女孩,而《物语系列》的八九寺真宵、《刀语》的鑢七实都有相似的风格;哀川润是万能的大姐,这明显就是《物语系列》里面那位全知的、能单手使用妖刀心渡以及梦渡的卧烟伊豆湖一致;而记性不好的主角,则将记忆力差这一点换成了“失去每次睡觉前的记忆”而制作出的掟上今日子。种种具有在后续新作品中保留的特色都能从中看出西尾的喜好,也构筑成独特的西尾维新风格的一部分。
略微扯远一点分析了轻小说方面的西尾维新,我们回到推理上来。本作虽设计三场密室,但并未注重在行凶手法方面,反倒是注重于时间悖论上。虽然一方面这本书的时间悖论设计的并不严谨,但是由天才的计谋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导致了谜题难度的上升。最后揭示的两个身份交换更是直接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非常顶级的层面,也无愧于让《斩首循环》拿到了梅菲斯特赏(二十多年前设置的推理小说大赏)的2002年第一位。
下:西尾风格,西尾做法(剧透)旧版(日版)封面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说书形式讲述故事,这既是这本书的特点,也是西尾维新的特点。在这本书中,正是因为由阿伊作为说书人,所以出现了一些主观臆断线索的情况,知道结尾揭示时阿伊才会用自己的对话告诉读者真相。这既是推理小说中经常使用于混淆读者的臆断线索,也带来了这个系列的主要特色——散文式心理描写。
“某次对话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这种戏言分子 , 而是对这世界本身抱持疑问的人 , 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类似的经验吧 ?
并非那种廉价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赞同意识 , 或者犹如奇迹般随处可见的同步性 ( Syn-chronicity), 而是「事情本是如此」这种意味与概念前身的问题镜面领域。
现实感根本是虚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