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图源网络) 但凡小说,背景的设置铺陈总是显得尤为重要。背景关系到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联系、情节的设定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能自然地接续下去。即便是同朝同代,不同时段的社会关系、民风人心也会有所差别,更何况各朝各代的风俗迥异。因此,每本小说对于背景的选定都下了一番狠功夫。一般而言,大多数小说作者都会取自己生活的年代作为背景,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更显真实,自己更为熟悉,描写得也更为细致。背景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图源网络) 《红楼梦》的背景看似是一个胡诌乱套的年代,透过那历史的厚重帷幕,我们绝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曹雪芹青年时代所处的历史大背景的影子。而《红楼梦》中所发生的一切,“新奇逸致一适趣闲文”耳。便是书中也只自称“其中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而已。然世人皆知,《红楼梦》一出,中国古代小说无书可望其项背,其学问之高深,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乃后世“红学”衍生之因。人微言轻如我,也许无法对其妄作评论,但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一定有其缘由。
(图源网络) 许多人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无论是家族的、仕途的、爱情的,都是在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常见,因此颇有种标新立异的意味,使人耳目一新。”我并不赞同这种以新意搏人眼球成就其伟大之名的说法。一本书的长盛不衰绝不可能仅用新意维持,新颖的东西能有一时畅销,但终究蹉跎不过岁月,而经典却会在岁月的洗礼中焕发光彩,越来越诱人。《红楼梦》便是这样经久不衰的经典。我喜欢《红楼梦》的理由有许多,败落的美感只是其中一个。小说中那优美古朴、华丽繁复的辞藻才最令人心动。潇湘信手拈来的一诗一词都自成一脉、独具风韵,而其余才子佳人所赋诗词也是风格自成。这文笔实在让人不禁感慨,老曹究竟是人格多重还是功底太好!说《红楼梦》是其十载心血真是绝非虚言,亏其还自嘲他这些精言妙语是“歪诗熟话,可供喷饭下酒。
”
(图源网络) 谈起红楼梦,宝黛情是永恒的话题。宝玉与黛玉的悲伤结局更是煽情得让不少多思之人奉献了不少眼泪。但这个结局,恐怕并非曹老先生本意。后人续写的四十章无论是文笔还是文风都与之前的有了不小区别,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谈不上狗尾续貂却着实跟不上原作思想。由于曹雪芹所写的内容里有许多伏笔和对每个人结局的暗示,因此分解原著过后续写的结局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就拿贾府最后的家业来说,本应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续写中俨然是家道未中落,府中“延世泽”的结果。我相信在曹老的结局中,贾家定是要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般的永远消失在金陵城中像是从未出现过似的。所有的繁华娇美全都化为乌有,一切恍若虚无幻境,让人不得不感慨世事无常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