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作】混乱1876设定(3)大明帝国
大明帝国在本世界线中已经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至今为止,它已享国五百余年,几乎可以与上古三代相媲美。
我们的故事要追溯到16世纪中叶,更精确地来讲,是万历年间(1573—1620)。这时大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他针对于本朝前两百年所积留的问题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农业问题和官僚行政问题,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试图挽救这个将要倾覆的国家。在年少的皇帝和亲附的宦官的大力支持下,新政很快开始施行,虽然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在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方的强势压制下,他们不能做出一点改变。因而,改革进行的还算顺利。万历十三年(1585),张居正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一条鞭法”已经推行到两京十三省的每一个府,四年后,即万历十七年(1589),随着丈量土地工作的快速进行,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理想——“摊丁入亩”,让土地取代人丁成为征税的唯一标准。农村的尖锐问题因而稍微得到缓解。
然而,此时的流民浪潮才稍稍安顿下来,就立刻被他的新政再度搅起:他决心要“易祖制,革海禁”,他心里很清楚,外洋贸易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利润,禁海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此时近海的倭寇已经肃清,弗朗机人尚未成气候,因而无理由禁海。如他所料,很快,无数官员开始攻击他“离经叛道”“罔顾国情”。尽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在皇帝的默许下,他于万历十八年(1590)宣布开放月港、宁波、泉州、广州四地,设立市舶司专管贸易。与此同时,他巧妙地通过加重商税、减免农税,维护了“重农抑商”的祖制,其他攻击他的文官,也就收声不语了。通过这两场改革,帝国很快获得了巨量的财富。
万历二十年(1592),张居正去世。他获得了开国以来文官的最高官爵——先后授封三公,追封荆国公,子孙世袭罔替,皇帝亲定谥号“文正”。但是,在歌舞升平的外表下,整个帝国内部潜藏着危机——局势在向着一个危险的方向发展——文官集团大权独揽。现在,即使有宦官集团的协助,皇帝也完全无法处理他们。本来皇帝想借张居正逝世之际夺回大权,可他临终前早就料到这一事实,因而早已在各处安排好自己的亲信,使皇帝无计可施。
万历二十五年(1597),此时朝鲜之役正打的热火朝天,朝中的矛盾也达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年初,皇帝不满于权力受限的局面,密谋借用京师军队发动政变夺权。可惜事发之前败露,皇帝决定孤注一掷,调京营兵进入内城“清君侧”,意图杀掉内阁诸大臣,控制局势。然而,关键时刻,内阁命都察院御史齐声发难,历数皇帝大过十条昭示天下,同时策动宣大总督入京“匡政”,许以高官厚禄,并勾结司礼监伪造圣旨,传其入京,以致其在三日内便火速入京,沿途各关口未有丝毫阻拦。皇帝自知事情无法挽回,决议妥协,下罪己诏试图平息众官的愤怒。可惜,这样的表面功夫使不满更深了。下罪己诏的次日,总督率兵入京,包围紫禁城,皇帝只能罢朝退居内廷。他此时也终于明白,如果自己再负隅顽抗下去,大明江山可能将要断送在他手上。他在万般无奈之下,与诸臣妥协,宣布从此不再过多干涉内阁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