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知了猴
小时候穷,家里很少吃肉。仲夏季节,知了出来了。傍晚时分,大人孩子都会在树林里转悠,寻找刚爬出来的知了猴。怎么找呢?注意看树。知了猴会寻找树干、灌木,或者其他向上物体,爬上去蜕壳。你看到了,摘下来就行。拿在手里,它会用一对钳子狠狠地夹你。如果想要多抓,最好是随身携带一个容器装着。
知了猴是从土里爬出来的,所以也可以从土里抓。走在树下,你注意看,有时地面会有指甲盖那么大的鼓皮,而且是有裂缝的。你只需轻轻扒开裂缝,就看到一个指头粗的洞口,而知了猴就在洞口呆着,它在等待天黑时出来。你只需轻轻捏住它,把它拿出来。如果你惊动了它,它会迅速下降到洞里。这时,你需要将食指伸入洞里,让它的钳子夹住你的手指,便可以带出。有时候洞子比较深,你需要用一根草棍伸进去,等知了猴钳住了草棍,你再轻轻地把它提出来。
抓到知了猴之后怎么办呢?晚上把知了猴泡在水里,溺死后当然不再蜕壳了。第二天,把知了猴洗干净,在锅里倒上油,把知了猴放进去。煎的时候,撒点盐,用铲子把知了猴压扁,挤出身体里的水分,等松开铲子的时候,身体会弹起一点,就吸收进去了油和盐。尤其要注意的是,知了猴肚子里面水多,必须压扁,放出水分,煎得脆脆的。装在盘子里,远远就能闻到香味。吃的时候,用筷子夹起一只,放进口中,外皮脆脆的,油油的,有着浓重的咸香,里面的肉很香,很有嚼头,尤其胸部的肉。由于带着壳,所以吃起来感觉像没有剥皮的炸虾。这是我小时候很馋的美味。
知了猴虽然好吃,但那六条腿和皮有点扎。想要更好吃点,就要下点力气。可以把抓来的知了猴扣在筛子下,让它蜕壳。筛子必须放在通风的地方,它才能好好地蜕壳。等到天亮,筛子里已经是有了翅膀、能飞走的知了了。必须小心地揭开筛子,抓住知了,撕掉翅膀,防止它飞走。这时候的知了外皮已经比较硬了,吃起来时,腿仍然有点扎。如果半夜里打开筛子,就能得到刚刚蜕壳的知了,软软的,不会飞,泡在水里,防止它变硬,第二天煎了,会非常好吃。
也可以半夜里去树林子找嫩知了。知了猴爬树一般不超过两米高,就停下来蜕壳。你打着手电筒,逐个树检查,就会看到刚蜕出的知了。知了猴蜕壳时,先鼓起背部,背部正中的旧壳开始出现一条裂缝。知了猴一颤一颤地鼓起背部,渐渐地,背部出现一个肿包,白嫩的新背部就慢慢地从裂缝中出来了,这个时候,它的六条腿也从原来的“腿壳”中拔出来了。知了猴继续颤动着鼓起背部,头部就慢慢地拔出来了。它后仰身体,使六条纤腿从壳中露出,并渐渐硬化。待腿变硬后,它向前俯身,抓住它的旧壳,蠕动着拔出它的腹部。它扒在壳上休息,等待翅膀伸长、变硬。刚出来的知了白白嫩嫩的,黑眼睛圆润可爱,浅绿色的翅膀慢慢伸开,身体渐渐硬化。它亭亭玉立,耐心地等待着微风的帮助。它不但复眼黑亮亮的,额头上还有三只单眼,像镶嵌的红宝石一样可爱。单眼两侧,有一对纤巧的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