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咏白海棠诗之湘云篇——为什么不枉作海棠诗?
第一首: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黛玉已别开生面,湘云比黛玉还别开生面,湘云此诗一出,前四首也落入俗套了。因为门盆魂痕昏的限制,大家都先写门,拘泥于室内,而湘云的门则是脱离家门,走向更广阔的城池。钗黛他们的花是自己栽培的,湘云的花却是神仙种的。颔联便形容这与众不同的神仙所种,霜娥爱冷,形容其颜色,倩女离魂,形容其形态。脂砚斋认为霜娥是湘云将来的形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青女素娥俱耐冷,月宫霜里斗婵娟。这个形象是孀居守寡,与寒塘渡鹤影遥遥相应。倩女离魂是元杂剧故事,说倩女魂魄出窍,跟随未婚夫进京赶考。湘云使用离魂的意向,虽然点了非关倩女,但与霜娥并列,十分不祥。抛开这些暗示,颔联又与前四首不同,钗黛他们都是在凝聚花的魂,而湘云却把魂发散出去了。
颈联的“秋阴捧出何方雪”,脂砚斋认为是压倒群芳的一句。这一句是非常有力道的一句,需要细细品。提到秋阴我们容易想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湘云明显是用了秋阴不散的这种境况,于是秋阴越聚越多,呈铺天盖地之势而来,它似乎凝聚成一双大手,将一盆雪一样的花捧了出来。很多人分析这句,认为捧出代表着郑重其事,我个人认为这里是一种反衬,是一种对比,以秋阴的阴霾对比海棠的雪白,特别是“捧出”二字,这种气势和力道是其他人达不到的。由神仙种,秋阴捧的花,它的气度已非宝钗黛玉能敌了,即便是遭遇风雨,给它留下了痕迹,但那也已是昨夜风雨,不值一提。这种感觉是独属湘云的,正所谓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尾联收的时候,又是与众不同,探春是多情伴我,宝钗是不语婷婷,宝玉是独听清愁,黛玉是倦倚西风,他们都突出的是我,我们一看就觉得他们都是在说自己,但湘云却突出的是花。
她不会让这株花寂寞,这实在是个有趣的灵魂。这个境界和东坡大爷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的一拼,当然湘云后面还来了一出“只恐石凉花睡去”。湘云双亲早亡,但她却养成了乐观的性格,这是很难得的。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并没有陷入到自感自伤中去,她并不去想我是否寂寞,而是抛开我,去想花,还认为我不能让花寂寞,这种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热情,胜过宝钗的克制,也胜过黛玉的纤弱,散发着少女最美好的感觉。
第二首: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一首更有味道,已经跳出了之前他们写海棠诗的模式,而是由花写到人。很明显一开始写的是蘅芜苑的景象,因为蘅芜苑里就有薜荔藤萝,蘅芜苑又名蘅芷清芬,所以湘云这首写的是蘅芜苑内,她把她的这盆花带进了蘅芜苑,并且想将花留在蘅芜苑内,种在墙角。湘云宝钗我以前提到过,湘云有情感需求,因为她失去双亲,所以有一种情感渴求,这一点黛玉和湘云是一致的,于是她们情感需求的对象也趋于一致,就是贾母、宝玉和宝钗。这里我们只谈宝钗,湘云渴求宝钗这种姐妹的情感,所以她追逐宝钗。她把白海棠种进蘅芜苑,实际上自己也住了进去。为什么她要去蘅芜苑呢?颔联给出了解释,她孤独寂寞,渴求的是有人理解。海棠花很特别,再也找不到第二盆,而人每到秋天寂寥之时将加倍煎熬。在这种情况下,湘云想寻求温暖和陪伴,于是她找到了宝钗。玉烛一句从蜡炬成灰泪始干化来,湘云的处境不是特别好,她也有心事,但她的心事不知道该给谁说,只能是蜡烛一样,替人垂泪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