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互联网土壤上孕育的后武侠时代标尺(3)
小说对青云门与天音寺中得道高人的刻画,更是体现了对“大侠”的解构。天音寺的普智和尚是一名大慈大悲的得道高僧,能为救一孩童而不惜牺牲性命,在临死之前却执著于破解长生秘密的贪念而屠杀了一个村子的百姓。青云门百年前风头最劲的万剑一是正派公认的领袖,其风采甚至连魔教之人也敬畏三分,却成了秘密门规的牺牲品。一向自负正义的青云门,掩饰着门主被戾气反噬入魔的秘密,一生坚守正义的万剑一最终死于非命, 完全没有以往小说中“大侠”死亡应具备的慷慨悲壮,这无疑是对“大侠”精神的反讽。
在肯定个人欲求的同时,又恪守“善” 的人格底线。《诛仙》的精神指向不再受到正、邪二元对立思维的禁锢,表现人性在个人欲望和道德准则之间的沉浮,但人物的价值观念并非是混乱、颠倒的,或者说,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力量恰是依赖这种现世“通行”道德情感准则来展现。张小凡在青云门下是一个善良、木讷的人,堕入魔教之后,改名为鬼厉,“除了道行进步得不可思议之外,性子更是变得天翻地覆,好杀噬血到了令魔教中人也惊心动魄的地步”。“好杀噬血”显现了鬼厉暴戾的一面, 但其做人的准则却没有丧失——“伤天害理的事, 我没有做过!”助鬼王抓住“四兽”,而当鬼王以此祸害天下苍生,要毁灭青云门时,鬼厉启动了诛仙剑阵,亲手了结了正派与魔教的恩怨,保全了青云门千年的基业。这些都体现了青年鬼厉对于少年张小凡善良性格的延续与坚守。
《诛仙》走出了传统小说所刻画的侠之大义, 没有简单地以正邪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小说,而是更多地赋予小说一种当代人的思维意识,呈现着作者对社会、人性的魔幻化思考。透过正邪的表象探究人性,在解构原有意象的同时构建青年人所认同的价值期待和心理认同。这种内在构建也深深的影响了后续的玄幻文学创作。《诛仙》被称为“网络玄幻小说的集大成者”,不仅仅是因为萧鼎优秀的文笔,也因为这些影响深远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