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回原形的风险投资人|真实故事(2)
创投圈子里,偶然性和运气的作用不可小觑。这点阿奋深有体会。
当年曾有媒体鼓噪“80后风投高富帅榜单”。不知因为什么机缘入榜者,转眼成了万众热捧的香饽饽。仿佛有默契一般,这批通过受惠于媒体而扬名立万的投资“领袖”们,戴着光环,有的自立门户,有的跳槽去了更牛的机构,还有的大摇大摆上央视的投资选秀节目当评委,开始频繁指点江山,满嘴金口玉言,一时风光无两。
乍一看,投资经理个人品牌的光芒大有盖过机构的态势。中台后台都不如弄个明星投资人站在前台争夺吸引力、制造话题管用。
“都在树人设。”
阿奋与榜单里的两位有过交集,深知这帮人本质上和自己别无二致:从未创过业做过买卖;知识背景、能力边界和过往经历也高度类似。到底是嘴把式还是真把式,本职工作以识人为主的圈内人士守口如瓶,看破不说破。
“比如X爷就很典型。处心积虑营造的氛围和故事让人觉得X爷太仗义了、太有眼光了。点石成金指的就是他。”
X爷的品牌效应,让许多优质资本和投资项目迅速聚拢。呼风唤雨或许夸张,但X爷热衷的项目类型,必有一大波跟风者追随。
阿奋甚至觉得,有些所谓“风口”就是这样一批投资领袖生造出来的。至少风口发展的节奏是受他们影响或操控的。比如鼓噪得最凶的共享单车就是其中争议最大的天坑。实际上,回头细品,X爷染指过的众多项目没几个修成正果的,主要的获利都依托下一轮接盘来实现。
阿奋供职的新东家也适时在媒体推出各种洞察和评论,希望争夺一点话语权。然而外资机构怎么闹似乎也弄不出本土机构的动静。中国人只要意识到有钱可搞,放开了手脚,迸发出的力量举世无双。外资机构有相对固化稳健的偏好,无论如何占不了上风。相当程度上,他们的投资策略和方向始终在顺遂本土机构的变化,亦步亦趋。
“什么社交网络、消费升级、共享经济…算了!我都懒得历数那些年追过的风口、换过的赛道。一般老百姓都耳熟能详了。现在想想,整个圈子一点主心骨和定力都没有。”
在阿奋眼里,风投在中国早变了味儿,一阵风紧似一阵风刮得猛,圈内圈外都被吹得晕头转向,缺乏镇定的思考。
那些年,各行各业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谈论“互联网思维”。大脑被互联网思维格式化了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更以讲话爽利、带刺儿、激昂为荣。一套套大词儿层出不穷。人们普遍虔诚地信仰用资本砸出一片天地的路径是正确且正义的。
“2VC,围绕创投的偏好,投其所好地创业的人为数不少。说白了纯粹圈钱骗钱!”
阿奋的言语刺激型精神障碍在那几年已有端倪。他发觉自己一听到“独角兽”三个字就想吐。
“美国一出现新名词,这边立刻就跟上。”
阿奋发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在谈论独角兽。其实很多人不清楚“独角兽”其实是估值十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反正听着挺美好的,稍有眉目就冠名“独角兽”,几乎成了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