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自医
但是凡事都必须分情况讨论,毕竟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要动刀子,否则一概而论有失精准。在这里,根据我们专业的特殊性,仅仅只讨论与心理方面有关的医生,如心理咨询师等等。心理学,作为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对口职业在“医者能否自医”这个命题里面是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对象。
人是一架非常精妙的机器,而这个精妙的核心在于能够自知。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该到哪去?人在时间轴上不断奔跑着,在奔跑的途中不断成长又不断思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萌生了自我。自我,又分为主体我(即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和客体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运作下客观反映和评价自我认识的产物)。《楞严经》说:根尘同源、揽尘成根。主客体自我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相依相存但是却界限分明。但是这种界限时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造成主体我和客体我的混淆,引起自我的混乱和精神的结构性崩溃。随着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快节奏、高频率与信息化造成的身心分离、自我混乱与人际关系瓦解注定使精神疾病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绝症。科技让我们成为神,但承载着这一切的容器始终只是人的身体。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都是精神病人,都需要医治,让我们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所以医者在是个精神病人的前提下,要想去医治病人,必须学会自医。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正常?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医治好了?
因为大家都不正常,所以如果将患者(当然这个患者可能是自己)按照书上的正常标准医治,这个所谓的正常人才是真的不正常(社会意义上的不正常),那既然这样,又有什么正常可言呢?因此,医者能自医,那个医并不是说将自己治好而是,让结果可控,让结果处于一种这虽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却是最好的结果的状态。
而这一点却不是所有人能做到。
世上本无大是大非,然而在世俗中,意识的认知却是建立在逻辑上的,是主客对立的,这就造成了人困惑的根源,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可是万事万物本来既是又不是,混乱与秩序并存,哪来这么多黑白分明、整齐划一的是是非非呢?而佛法却从二元对立的逻辑中跳脱出来。这就是佛法的奥义所在,即没有矛盾,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种境界不在意识范畴,超越逻辑,即所谓不可意。尘世纷争,无外乎是非对错有无,然而在现在这个追名逐利的环境中罕有人能拿得起放得下,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理负担。可惜科学却无法证实和包容这个怪胎。这也是科学的局限性,即逻辑本身的局限性。
心理学是双向的学科,它不像身体医学一样是要纯客观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而是带有很多人文因素。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生活中我们要说服别人,如果一味客观,只说理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没有人会信服,甚至只会觉得你一个完全不相干的旁观者。心理治疗能有效的进行,依赖的是信任和共情(我个人的理解是心灵频率的共振)。只有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你是在我身边的,我的痛你可以感受到,我才会相信你,并且打开心扉诉说一切。而这种疗法带来的效果绝非一刀切式的划清界限外加各种让你强迫接受特定观念的辅助手段所能比拟的。我想不乏有很多例子,专业的治疗师长久并未能治疗的病症,病者却在生活中奇迹般的好了。温暖的心境,实实在在的被爱着和被需要的感受,更比一些专业的隔靴搔痒式疗法有效和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