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活之师爷的前世今生(二)师爷分哪几种,你知道么
清代所以是师爷的全盛时代,有种和复杂的原因。大概说来,有以下几种
1、清代许多官员文化素族统治者于马上得天下以后,对于如何进行文治非常陌生。很多满族员、八旗子弟,不懂汉俗,不谙民情,不悉政务,有的汉语水都很差,难以处理公文案牍,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所以只好请文化素质较高,懂得文治一套办法的师爷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以陕西为例,雍正年间,陕西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搬察使等大员都由满族人担任,这些满族官员“日不知书”,所以只好将案牍批咨等政务季托给师爷去办(清·汪景棋《渎书堂西征随笔·西安吏岩》。咸丰年间,旗人乐斌担任陕甘总督,因乐斌只匙“粗能识字”,对于“公事例案,阅之不甚了了”,所以只好將奏折文案等公务全都交给了一个叫彭沛霖的师爷。文化素质差的官员,还包括许多捐纳出身和军功出身官员。捐纳得官既用钱买官,因此许多有钱无文的糊涂虫涌进了官员队伍,靠军功得官的人也多属无文之辈。
这两类宮员处理起公攻来都非常困难,所以也只好聘请师爷来辅佐。
(2)清代官员大都不谙刑名、钱台等行政管理知识,所以心须请懂这种知识的师爷帮助处理政务。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极为兴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被视为正遗。清代多数官员都是科举出世的。这些官员,虽然文化素质不低,但所熟习的却是八股制艺、举业文重一类敲门砖式的知识,对于行政管理方的知识,法律(刑名)、财放(钱谷)等专门知识则极为缺乏,而且“鄙为申韩家言(刑名之学)”,所以一旦当了官,需要处理繁杂、精细的法律、财政等问题,便立刻捉襟见肘,避以应付,于是只好求助于刑名、锐谷等师爷。清代当过刑钱师爷的陈天锡,对于科举出身的官员极需师爷来佐治,说过一句形象而中肯的话,他说:师爷对于主官,犹如“饥渴之于良饮,寒暑之于裘葛,而不可离矣!”
(3〕主管宫员为了达到个人集权的的,需要有自己绝对信任的私人智囊和助手,师爷就是这样的工具。
明代以来,特别是清代,封建集权高度发展。在中央,康熙王朝奏折制度的创行,雍正王朝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其典型表现。上行下效,渑代的舀级地方长宫,也无不在正式的行政机构属官外,另组私人智囊及师爷班底,称为“內衙”
以便控制衙署内各机构及属官·达到个人集权的目的。这样做,是因为在主管官员看来、属于国家正式行政系統中的属官及办事人员(书更等)是不可倡的,只有自己选的私人班底才可靠,师爷正是这种私人班底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学
家冯友兰积弊,他在回忆这段生活时提到了县官利用私人班底集权的情况。他说,新县官上任,都要带上“自家的班子",其中有师爷、长随等。照宫制上看,
也设置了一些佐杂官,帮助县官处理一具的事情,但经过县官利用“自家的班子”集权后,那些輔佐的官就没有事情可做了,成为闪闲员、冗员了。县官实际是把统治一县的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成为一县的专治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