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轻之物语不评国轻
大部分人给的借口是“因为国轻水平不行”。这借口我是不认可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证明一部国轻的水平到底行不行。假如你试图去证明,那你就违背了不碰国轻的前提条件。这个借口是自相矛盾的。
进阶一点的借口是“国轻与日轻不一样”。国轻与日轻真的不一样,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商业上都有不小的区别。但你无论列举多少条区别,想反驳你的人总是能找出或编出同样数量的相同点。
然而我知道一个决定性的区别,那就是——圈子的类型。大陆的国轻圈子,必然包含小说作者,几乎不可能绕开作者去讨论国轻。而只要有小说作者存在,作者就必然会处在一个不言而喻的极为特殊的地位。日轻圈子则没有这种具有超越性的角色。尽管也有“翻译”这样的高位阶存在,但翻译和作者对日轻和国轻圈子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尽管并不反感国轻,在禁止国轻话题的这一点上,我反倒是最激进的。我的借口跟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不碰国轻的原因是我们离作者太近。
据说文学史上曾经有“不该评价活人的文学水平”的说法。虽然这说法在现在看来有些极端了,但他其实是有一定依据的。我们现在仅以字面含义去理解这一说法,那肯定包含了一个原因——被评论者在看着你。
很久以前轻吧的水群里,时不时的就会冒出一条发言,“能不能看一看我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也许大家对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很友善,但多起来之后,大家就会感到困扰。困扰的原因倒不是嫌麻烦,也不是嫌对方水平差,而是顾虑太多,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有顾虑。顾虑说得太严厉会让对面感到不快;顾虑说得不够严厉会坑了对方。顾虑理这位不理那位会被指责为偏心;顾虑只要理了谁就有给人打广告的嫌疑。于是,当我们实在想不清楚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我的激进体现为,在书评人里我可能是最不在意作者的。虽然我在文章里确实经常写这个作者如何如何,但“作者”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标记了某些作品的共同属性。“作者”在我的文章里指代的并非自然意义上的一个人,所谓的作者形象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东西。他的形象由我们的阅读来决定,而不是相反。尽管经历了业界文世代之后我开始注重对作者的人文关怀,不过我还是不会去主动“考证”作者实际上是如何如何的,全看他作品里怎么说。他敢写我就敢信。
而当作者本人直接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反而会感到不快。打个比方,去饭店吃饭,很好吃的话我可能确实会留下一些感想,不好吃就赶快整完走人,这都常规操作。但如果做这顿饭的厨师就坐在我对面,面带微笑地盯着我,时不时的还要问几句“您觉得这顿饭怎么样”“是否满意”“您有什么建议”之类的,那我可能就完全吃不下去了。
顺便一提,尽管出于纪律原因大家不敢多说,但书评组里的很多人其实有写小说的情怀。由此,禁止国轻还有一个隐藏原因:不服。“写得还没我好,我都没去写,你凭什么写”。不过这跟我倒是没什么关系。我以前压根没写过小说,哪怕在中学好像都没怎么写过记叙文。以后也不会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