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大唐盛世繁华的转折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春望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此诗作于唐至德二年春,也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那么一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盛世繁华,变成了如今的满目疮痍?那么这场叛乱所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又对后世造成了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改变大唐命运的安史之乱
从公元618年建国到唐玄宗开元之治,大唐帝国西征戎夷,北定高丽,的唐帝国疆域东至朝鲜,西达咸海,南到越南,北达贝加尔湖。
凡事皆有利弊,领土扩大所带来的就是管理的问题,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位节度使和一位经略使管理,各方节度使依照地域而分,职责各不相同,河西节度使主防突厥,剑南节度使主震吐蕃据《新唐书》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从某种意义来看,盛唐时期的节度使更像是非血缘版分封制。正和分封制的所存在的问题一样,当中央强盛时,地方尚能被压制,一旦中央内斗严重,宦官专权,君主昏庸,地方必将强势崛起,成为威胁皇权的心头大患。
在开元时期,国家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国力蒸蒸日上,玄宗自此丧失了努力进取的精神。宠幸杨贵妃,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
李林甫在任十九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社会矛盾激化严重。而继任者杨国忠更是变本加厉,比起李林甫更甚,而最为致命的缺点是其为人心胸狭隘,凡是唐玄宗身边近臣,皆受到排挤打压。而这一次他将目标放在安禄山身上。安禄山是胡人,体型虽然肥胖,但是却擅长胡舞,其为人机警聪慧,善于奉承迎合,又富有军事才能,甚是得到唐玄宗的喜爱,很快便被封为为三镇节度使,其统帅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之多,杨国忠多次向玄宗进言,诬陷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但玄宗也明白的杨国宗的真实意图,完全不理会其“良苦用心”置若罔闻。
安禄山
对于安禄山而言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在天宝十四末,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契丹共15万人,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正式开始。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先来理清一下交战双方主要将领,
叛军 安禄山 安庆绪 史思明 史朝义
唐军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
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军备松懈,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两军相接,一触即溃,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安禄山叛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玄宗耳中,而玄宗盲目的相信对群臣的控制能力,竟认为这是诬告,仍不以为然的等待安禄山共浴华清池畔。
到了同年十一月,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安禄山来者不善,玄宗才相信其率兵谋反,急忙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之策。
唐玄宗先是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守备洛阳,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唐玄宗又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然而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虽是苦苦支撑,却终不能抵挡叛军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