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作者:海莲.汉芙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
第三遍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拿起笔,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初读之时,一种熟悉感吸引着我,一见如故;再读之时,是知道结局的“复盘”,细腻柔和;三读之时,每一个文字都是美的,传递出深深的情谊。
二十年的通信时光,一群素昧蒙面的伙伴,因书籍牵起的缘分,因真诚而维持的情谊,爱书之人的通信,人情在“礼尚往来”的邮递中滋生。H.h(海莲.汉芙)倾心遇见F.P.D(弗兰克.德尔),查令十字街84号。
在真正读这本书之前,其实也早有耳闻,尤其是写在扉页的那句“你们若恰好 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不过一个地名,何来亏欠?既然亏欠,又为何要人代为献吻,而不亲自抚摸呢?可当我通过阅读进入故事,我慢慢地理解了海莲的心情。
海莲是一名居住在纽约曼哈顿出租屋里的不出名的剧作家。她嗜书成瘾,对书的品相和内容都有一种执念,也正是这份执念,为她与千里之外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这个古书商,牵了线。
起初只是购书人与卖书人的通信,却因为海莲的幽默率直,弗兰克的绅士负责,使得寒暄之间,多了分享、关心与祝愿。喜欢海莲有趣的订书要求,“春意渐浓,我想读点情诗。。。该寄点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脑筋!最好是小小一本,。。。”像是老友间的对白,随意、充满信任,春日公园读诗的情景,也是款款深情。
后来,海莲完全成为了整个书店的好友,互相邮递的,除了信件和书,还多了许多礼物。彼时物质匮乏的伦敦,收到了珍贵的新鲜蛋、火腿、牛舌罐头。。。还有托人带去的四双丝袜;独自居住的曼哈顿,收到了页缘上金的书、手工刺绣的爱尔兰桌布、烤饼食谱。。。这些礼物又被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到随之邮出的关爱、感谢、与祝福,仿佛整个伦敦与曼哈顿都被包裹在这份温暖的人情中。
远在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对于海莲,是比纽约更近的买书之处,足不出户就可买到满意、物超所值的书。她向友人炫耀那是“我的书店”,“我要自己去看”,语气中尽是愉悦和喜欢。她在信中多次写到“我要存钱来英国”、“到。。。时候我一定能来”、“我就快要来了”;而在伦敦的各位也是翘首以盼,“若你能来,。。。处会为你留一间房,会带你去。。。”“伦敦今年的游客更多了,而我们盼着的一位英国游客却还没出现”。然而,生活不会尽遂人意,充满了戏剧性。这位美国游客,一生都未能到心爱的书店一游,未能亲自拥抱那些可爱的的人儿,她是否会遗憾一生?
薄薄的一本书中唯一让我落泪的是H.h与F.P.D通信近二十年时,一封书店寄给海莲的信。称谓是“敬爱的小姐”,为什么不是“亲爱的海莲”,读到这个有距离感的称谓,我心头一紧,读下去,果然,有人离开了。F.P.D因病去世了。消息太过突然,让人痛心害怕。所谓“缘起缘散”,故事,到这里是不是就要结束了。二十载的光阴化作似水流年,再也回不去了,有些人,还是要说再见了。海莲未来几年与这位友人的相遇,将信件整理出书,于是也有了扉页上的“纪念F.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