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历史(5)
2023-03-24转载 来源:百合文库
古印度
吠陀是印度 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有古代印度人活动范围的陆地、海洋、大气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记述。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国家及河流的名称。属于后吠陀时期的《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森林书》《阿达婆吠陀》《法经》和《法论》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扩张时连续占领的地区。《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都有天和地为两个相对的半球的说法。《梨俱吠陀》另一处说地自由悬于空中。
吠陀中还有风的详细记述,并依据风的强弱和性质把风分为和风或微风、带雨的风和暴风三类。带雨的风按方向又分为带雨东风和带雨西风相当于印度北部的东北季风和 西南季风。
在以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命名的史诗时期,随着征战、贸易、传教、外交等活动日益频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展。
《摩诃婆罗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许多国家、山脉、 河川,有关于各个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的描述,并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组成的说法。史诗时期以后的典籍,特别是往世书,大量引用了史诗中的地理资料。
往世书时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点是对印度及其周围国家和地区作了详细描述。在已知的18种往世书中,以《鱼往世书》《风神往世书》和《薄伽梵往世书》包含较多的地理学内容。
所有往世书的头两篇都是讲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创生)和再生(二次创生),然后才是对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区的描写,以及关于日月运行、时间计算等天文概念的论述。
往世书的另一分支即所谓《大赞》专门讨论朝圣地的起源和方位,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往世书中还有关于云的分类和雨的形成的论述;《毗湿奴往世书》指出 潮汐与月亮盈亏有关;《鱼往世书》记述了潮差的测量等等。
文化传统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 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
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
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这是因为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各族间不可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允许从事上一等级从事的职业。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视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正如 古巴比伦的 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婆罗门
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吠陀是印度 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有古代印度人活动范围的陆地、海洋、大气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记述。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国家及河流的名称。属于后吠陀时期的《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森林书》《阿达婆吠陀》《法经》和《法论》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扩张时连续占领的地区。《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都有天和地为两个相对的半球的说法。《梨俱吠陀》另一处说地自由悬于空中。
吠陀中还有风的详细记述,并依据风的强弱和性质把风分为和风或微风、带雨的风和暴风三类。带雨的风按方向又分为带雨东风和带雨西风相当于印度北部的东北季风和 西南季风。
在以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命名的史诗时期,随着征战、贸易、传教、外交等活动日益频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展。
《摩诃婆罗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许多国家、山脉、 河川,有关于各个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的描述,并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组成的说法。史诗时期以后的典籍,特别是往世书,大量引用了史诗中的地理资料。
往世书时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点是对印度及其周围国家和地区作了详细描述。在已知的18种往世书中,以《鱼往世书》《风神往世书》和《薄伽梵往世书》包含较多的地理学内容。
所有往世书的头两篇都是讲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创生)和再生(二次创生),然后才是对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区的描写,以及关于日月运行、时间计算等天文概念的论述。
往世书的另一分支即所谓《大赞》专门讨论朝圣地的起源和方位,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往世书中还有关于云的分类和雨的形成的论述;《毗湿奴往世书》指出 潮汐与月亮盈亏有关;《鱼往世书》记述了潮差的测量等等。
文化传统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 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
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
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这是因为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各族间不可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允许从事上一等级从事的职业。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视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正如 古巴比伦的 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婆罗门
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