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斯多·佩勒鲍姆背景
祖父在镇上德高望重,这位生于二战前的老人,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自称从事过许多工作,之前的职业是一名新教牧师,当然这个时代他不已再把基督耶稣挂在嘴边了,甚至私下里都不对自己的孙女说。虽然不服老,但他称得上工作的也就是做做木雕了。至于他为什么能称得上德高望重,这就要讲他后半生做主的仆人后的事迹了,可那实在难以言尽。不过他曾经的尽职尽责,及一直来的乐善好施在镇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克莉斯多看着祖父的一言一行长大,越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发现自己的祖父和外界格格不入,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和周围对比简直就像能将黑暗消弭殆尽的亮芒。他和克莉斯多的一段对话她永远也无法忘记:
“世上有着无数的仇恨和苦痛,有的人在经历了他们后将这些施予给别人,而另外一些人会小心翼翼的避免这些发生。”
“为什么呢?”
“制造仇恨很容易,但爱很难。”
祖父在克莉斯多的眼里非常博学,她奇怪的问题总能得到满意的回答,但他很少谈到自己的过去,要谈基本也都是些他童年格罗宁根groningen故乡的故事。他非常喜欢乡村音乐,尽管它的发源地早就不存在了,最喜欢的是Roy Acuff的歌,家里的唱片机总放,偶尔还拿着那把破吉他自己弹唱一把。受祖父影响克莉斯多学会了吉他,不过工作后越来越忙渐渐生疏了。
尽管有个无微不至的祖父,然而看着其它孩子阖家团圆的幸福,不免觉得缺失、嫉恨。在第一次随着祖父乘火车去看“父母睡着的地方”时,那大片大片森林般的石碑,实在无法不使年幼的她感到窒息,那是她生命中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父母的缺失和祖父的教育让她从小就开始思考战争,思考人生,思考一切。这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喜欢上了用文字抒发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或是通过字缝一窥独属于自己的故事,总之,她迷上了文学。后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文学专业不错的大学,学费通过祖父支援、自己兼职、撰稿获酬勉强解决,日子过得很紧,大学期间结识了五湖四海很多朋友,但内里总觉得其实和他们格格不入,不知道是因为创作者的独特个性还是其它什么。
在大学毕业后,认识到光靠稿酬无法在城市生活的克莉斯多接受现实,凭着自己以往登过的文章找了家不错的报社任职。这一做就是好几年,成为记者后她发现了更多隐藏在黑暗下的腐臭,即使向善的本心仍然坚定,也不可避免的市侩了些。或许她本会这样渐渐沉沦于都市的浮华、凡人的渺小,但在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的一个雨天,她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男人。那本来是她工作闲暇之余的消遣——去慈善组织当回志愿者,他和周围的格格不入吸引了她。他的情感像无孔不入的雨水,渗入她千疮百孔的心房,克莉斯多在他身上看到了祖父的影子。尽管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人的内在惊人的相似。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前途远大的年轻医生,致力于把一生奉献给需要他帮助的人。一年后,互相吸引的两人结婚了。前来的见证人不多,穿着租来的婚纱,在普普通通的礼堂,缔结神圣的誓言,可那是克莉斯多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