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的心学精髓的自我探索
我个人观点是四个字:知行合一。这是心学的核心,当然,有人读到这里该有人说我说的是废话了。别急,你先看看我的解释是否会与我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说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义为不知结果做了也相当于不知。
它的真正含义是:知行一体。
解释一下:即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这一真理。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知是知,行是行。虽然两者有关联,但是毕竟是两个方面。很简单,今天吃肉啊还是吃素啊,两个知,去这个公司上班还是去那个公司上班啊,两个知,甚至十几个知,你可以分析各种情况,最后采取行动。
在很自然的理解中,你以为知可以是知,行可以是行,知指导行,然而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发现,大部分我们认为的知是实践得来的,或者通过他人的讲述也就是知识的传播得来的。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种包装了的知,这种知指导你的行动,你的行动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动。
那么什么是真知呢?在心学的书中,先生把这种真知称之为“良心”,用我们现代词来解释应该叫做性格。可能我写到这里有人会问我,这不是老掉牙的性格决定命运论吗?那么请听我解释,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找到了体悟自我的一条路径。自然又有人会说,人是不断在改变的,性格也会受到外界影响而变化。那么我所理解的是,本性固然会受到后天的实践例如环境或者知识例如他人的教说,发生改变,但与其说这是一种改变,不如说是一种包装,包裹,整容整形都可以。随意理解。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
如果你承认我的上述理论,就接着往下看。
你想做到知行合一,首先就应该做到寻找真知,也就是自己的性格,或者说是本性,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潜能有一个评判,那么如何去做呢?很简单从自己的行动,做某一件事情,举个例子,比如上学读书,1000个人学习功课,成绩是不一样的,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成绩,因为每个学生的本性是不同的,而且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观察自己,而只是观察别人,换句话说,你对自己真的很了解吗?你对自己的能力真的很了解吗?如果想从行动中去测试自己的本性,也就从行中测知,第一个前提在于你要全力做一件事,从做事的过程和结果中去判断自己的能力和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知,而且不是测一次,而是测很多次,来得到一个准确且客观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中年人会对自己做的事的未来走向趋势有个预测,而年轻人可能就不好把握,因为年轻人的牌没有打完,没有形成一个套路或者说没被限死。
当一个人通过行为和思想来观察自己本性的时候,便是一个人开化的开始,通过行测知,通过知选择自己的行,也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本性,你就能对你所做的事做出反应,对未来有个预测,说俗气点就是对自己心里有点逼数。知道自己的斤两,这样你会活得很舒服,但是真正能观察自己本性的人其实很少。更别提在行动中去规范和约束自己本性,那更是少之又少,心学的精髓看似很简单,但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其实很少,比如up就算知道这个道理,恐怕也难做到,那需要一颗强大的心,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而王阳明之所以没有解释那么多,一是方便传教,二是这世上愚蠢虚妄之辈太多,三是老先生自己尝遍人间苦果才在龙场悟道,不是一些没有经历苦难,折磨的人可以体会的。而uP不是圣人,所以就直接说了,我也不过是一个为王守仁打卡的传音筒而已。最后用王守仁的一句话结尾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人人皆可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