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术语(2)
14.“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5.“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6.“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7.“荤口”——也叫作“脏哏”,陈旧卑劣庸俗的语言。
18.“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9.“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20.“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1.“画锅”——旧时演出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曲艺艺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一些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人,只能在街头、村镇、庙会的露天空地上“画锅”卖艺。画锅是艺人的行话,方法是用白沙土在空地上撒一个大圆圈,直径约一米多,象征一口饭锅,意为靠卖艺换饭来养家糊口。艺人站在中间招揽观众,然后进行各种表演,观众围在圈外观看。这种表演方式简便易行,用艺人的话来说:“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但是收入却没有保障,“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就是这种演出生活的真实写照。
22.“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举例:《口吐莲花》】
23.“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4.“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堃(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