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除了小说,还有什么功绩?
金庸
金庸早期曾在香港《大公报》担任副刊编辑,于梁羽生一同办公。随后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同年出版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当时的时局动荡,金庸对人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希望能为民众做出一番事业,所以便离开了《大公报》,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创办了《明报》。
《明报》
《明报》创刊初期,金庸负责编务,尽管他不断摸索改进,并更改新闻路线,但《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报社也经常发不出工资。一位老职员回忆: 「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和查太两个人喝」。即便如此艰苦,金庸依然竭力编务,等候着转机。
为了全力扶持《明报》 金庸开始抱病撰写《神雕侠侣》。因为金庸的武侠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忠实读者,他们为“了第一时间看到《神雕侠侣》,开始逐渐关注《明报》,《明报》 不倒闭,《神雕侠侣》 要居首功。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 《明报》的业务开始稳步上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广东人希望从梧桐山附近进入香港,这段时期被称为「大逃港」。当时许多大陆人在逃港途中淹死或被乱枪打死,很多难民被困在梧桐山进退不能。这时的《明报》开始刊登受困难民的情况,呼吁对同胞进行救援, 因此《明报》被视为香港的良心,一下子就受到了港民的喜爱。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波及香港,为了讽刺那些被权力驱策之人,已过不惑之年的金庸写下了《笑傲江湖》。书中角色不再像之前一般严格分为正反两派,邪<教之人反而有真情实感, 正派门人却各个肮脏下流。金庸也借风清扬之口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都是放狗臭屁!」
《明报》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是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之一了,为了让《明报》更上一层楼,金庸主动将鼎盛时期的《明报》控股权转让给商人于品海,并辞去名誉主席职位。虽然金庸依然是《明报》的精神领袖,但《明报》已经不再由金庸做决策。
于品海
《明报》后来被于品海转让给了马来西亚人张晓卿,张晓卿曾经诚意邀请金庸先生重新出山,不过被金庸婉言谢绝'了。不过即便金庸已经与《明报》再无瓜葛,但金庸植入《明报》的理念多年来也未改变。直到如今,《明报》在华人群体中仍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