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聚焦与思考|刘慈欣 ***:人类正活在技术的安乐窝里(8)

但是刘慈欣并不推荐这种写作的方法。他认为这会严重损害作品的文学性,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慈欣拿自己的《三体》作为例子说明这样问题。
首先是科幻本身的特点,即便长篇小说,字数也是有限的,比如说《三体》的第三部,就删掉了4万字,都是描写人物性格,得控制字数啊,科幻小说介绍科学背景就把大量字数占据掉了。再者就是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我不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来写科幻的。我不能说不热爱文学,但我不是那种专门热爱文学的文学爱好者,我写科幻是因为热爱科幻,就是为了科幻本身。
同时,刘慈欣对于文学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文学,或者说文学写作的一个诀窍在于作者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但也不要试图去克服短处。那是因为其实根本克服不了短处,而且短处短到极致,它可能就成了长处。
刘慈欣也说起自己的感受。
你非让我去写人物,我一个工科出身的,在一个发电厂待了三十多年,文学涉猎也有限,你让我像主流文学家那么描写人物,我肯定做不到。你得了解社会,你得了解生活,你生活的周围抬头低头就那么几个人,你怎么写人物?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写农村很有感觉,他写到大学就不对味了。
其实《平凡的世界》其实我之前尝试写一部长篇的时候起了个名字,叫《非凡的世界》,来源于《平凡的世界》。就是描写一个农民工,他如何从县城奋斗,一直奋斗到北京,奋斗到太空,去太空干活,去月球干活,就这么一个小说。而且我准备把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孙少平(《平凡的世界》主人公),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必须得对生活有大量了解才能写。花了两三年时间,最后也没有弄成。
刘慈欣/GOREPORT
随着《三体》的声名大振,刘慈欣在别人眼中的身份越来越多了。在很多场合,他时而扮演科学家,时而充当影评人,而更多时候人们似乎把他当作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刘慈欣:“之前看你的资料,我看你过去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查写作资料。现在应该有很多渠道接触到科学家,会直接跟他们讨论吗?”
对此,刘慈欣表示,“接触科学家的机会肯定比以前要多了,但是目前来说,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看不起写科幻的。你想跟人家接触,人家未必跟你接触,科幻在中国是两边靠不着,文学看不起你,科学界也看不起你。”
访谈的最后,话题还是回到了科技。***和刘慈欣聊起了科技的进步是否让生活变得科幻起来。
刘慈欣这样说:
我的现实生活除了极个别的阶段,和大家都一样。我在基层的工厂里工作,抬头低头都是这点事,都是很平常的日常琐事,没什么太科幻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咱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本身周围已经都是科幻了,你要到80年代再回头看看现在,也很科幻。
但科幻它有一个很尴尬的地方在哪儿?就是说当科幻的东西变为现实以后,它就变得平淡无奇,这个是大家觉察不到的。你比如说太空航天器,现在看着很高大上,但是有一天太空航天器普及了,你发现那比坐民航飞机还普通,还简单。所以说科幻难就难在这儿,它变为现实以后就不科幻了,就很平常。甚至包括外星人,这按大家想象可能觉得是最科幻的东西,真的有外星人来,你跟他联系以后,你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