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三体作者)科幻评论(非作品)《从大海见一滴水》 免费放送(3)
宏细节的出现,对科幻小说的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应用软件(特别是MIS软件)的开发理论。依照来自西方的软件工程理论,软件的开发应该由顶向下,即首先建好软件的整体框架,然后逐步细化。而在国内,由于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层次的限制,企业MIS软件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有各专业的小模块,最后逐渐凑成一个大系统(这造成了相当多的灾难性的后果)。前者很像以宏细节为主的科幻,先按自己创造的规律建成一个世界,再去进一步充实细化它;而后者,肯定是传统文学的构建方式了。传统文学没有办法自上而下地写,因为上面的结构已经建好了,描写它不是文学的事。
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表现地球,表现在主流文学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世界,从仙座星云中拿一个望远镜看地球上罗密欧在朱丽叶的窗下打口哨,肯定比从不远处的树丛中看更有趣。
科幻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二、人物
人类的社会史,就是一部人的地位的上升史。从斯巴达克斯挥舞利剑冲出角斗场,到法国的革命者们高喊人权博爱平等,人从手段变为目的。
但在科学中,人的地位正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化,从上帝的造物(宇宙中的其它东西都是他老人家送给我们的家具),万物之灵,退化到与其它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再退化到宇宙角落中一粒沙子上的微不足道的细菌。
科幻属于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学,但它是由科学崔生的,现在的问题是,在人的地位上,我们倒向哪边?
主流文学无疑倒向了前者,文学是人学,已经成了一句近乎于法律的准则,一篇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能被接受的。
从不长的世界科幻史看,科幻小说并没有抛弃人物,但人物形象和地位与主流文学相比已大大降低。到目前为止,成为经典的那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没有因塑造人物形象而成功的。在我们看过的所有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平面呆板之最是《2001》创造的,里面的科学家和宇航员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用机器般恒定的声调和语速说话。如果说其它科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欠缺是由于作家的不在意或无能为力,《2001》则是库布里克故意而为之,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人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个符号。他做的很成功,看过电影后,我们很难把飞船中那仅有的两个宇航员区分开来,除了名字,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个性上的特点。
人物的地位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与细节的变化一样,同样是由于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描述空间的缘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科幻与科学天然的联系,使得它能够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