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的前世今生(一)(6)
汉字改革运动
汉字改革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持续上百年的对汉字统一读音、探讨替代文字方案、制字辅助读音工具或简化字形等种种的改革。它先后经历了切音运动、注音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文字运动和汉字简化
五个阶段。
关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简要总结如下:
一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的知识份子造成极大的震憾,造成一种文化自卑心理。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挨打,源于科技文化落后。科技落后在于中国人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繁难的汉字,造成学习科学的时间少和高文盲率。简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思潮由此而起。
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要求文言一致的要求。
中国文言分离的现象明显,因此被认为是封建遗留产物而受到攻击。
三是开启民智的需要。
由于我国当时民智不开、文盲率极高、各地方言不统一等情况,亟需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迫切需要。
四是政治运动刺激下的盲动情绪。
无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段都把文字作为敌对阶级的统治代言工具看待,鼓动民众极力推翻。
五是汉字落后论
对汉字的地位、作用、规律认识不足;对汉字除工具性以外的文化内涵和对民族凝结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不足。
百年汉字改革形成的拼音方案,成为了统一语音的重要手段;推广普通话加强了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有利于民族、社会团结;扫盲运动改变了以往科学文化落后的局面,这是汉字改革的三大功绩。但由于文化自卑心理、政治鼓动的盲目和汉字落后论等因素作用下,对汉字的错误认知和过激的改动,造成对中国文化的损害却是不少,并日益引起学界的重新反思。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逐渐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政治鼓动的结束,思想解放,对汉字的讨论可以回归理性,回归学术范畴;计算机、印刷排版等科技提高彻底推翻了错误的汉字落后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汉字是我国法定文字,停止进一步的文字改革,宣告了持继百的年汉字改革结束。
汉字改革的五个阶段
⊙
切音运动
⊙
注音运动
⊙
国语罗马字运动
⊙
拉丁化文字运动
⊙
汉字简化
01
切音字运动
切音字运动是清末民初由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汉语拼音化运动。“切音字”又叫“合音字”,是指在该时期提出的各种拼音方案的总称。
切间字运动始末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就利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读音。1626年,法国人金尼阁出版了《西儒耳目资》,是最早的用音素文字给汉字注音的著作,目的在于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在清代,基督教会以罗马字拼写汉字,在我国各教区的基督徒间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