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未被地震击倒的人,铺就了通往未来的路(上) | 科幻小说(17)
而真正给我启发的正好是一次小演讲。那时接近吃饭的时间,分会场里人很少。讲话的是一名日本博士后,但显然还很年轻,不是很出名。他主讲的内容是地震对地下水系的影响,光这方面的研究他就发了三篇文章。
经过导师的翻译,我才明白他研究的方法正是通过人造波,在地震前后,地下水系会因为地震作用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波形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事后我查了他的论文,发现他甚至研究过地震时地下水系对地震波形的影响。
我查找论文,发现其实早就有人发现地震前地下流体会异常。汶川地震后,甘肃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就发文称发现地震前流体出现中期和短期异常,表现形式为水温、水氡、水位和流量等,也曾经有相关人员兢兢业业地对地下流体进行几十年研究。然而他们却无法提出可用的预测方案,关注点也总在看似关联性最强的水氡上。这就好像挑西瓜不看西瓜,却先抽西瓜汁化验一样。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用预测天气的模式来预测地震,那就不能按照地震研究的传统思路,更不能不管什么数据一股脑儿加进去。地下水系有一些影响,这说明两者的体系是有可能相关联的,天气预测的核心就是多相流系统,而地下水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多相流。我之前虽然关注了地下流体,但在实际运算中加入了太多影响运算的参数。
说做就做,我单独筛选出地下水系的数据,和一些波形数据重新建模,然后输入到代码中。这次调整bug快得多,结果很快就要出来了。我选择了在四川的几次信息详实的地震,模拟结果似乎挺好。时间、震中和震级,虽然有一些误差,但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兴奋异常的我立刻开始进行即时预测。即时数据传进来,然后远程运算结果不断传回来,不到一分钟,屏幕上有一个时间点突然被放大了。我点开时间点,看相关的数据,然后计算里氏等级和可能出现的烈度。里氏6.3级,震中仍然在汶川县内,这已经足够产生人员伤亡。地震将在二十天后发生。
我笑了,依旧不相信自己。我觉得这结果离现在太近了,让谎言如此快就能被揭穿。但我抑制住隐瞒的心理,还是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老卢,我成功运行了,但算出来的结果,二十天之后,汶川发生6.3级地震。”我加了一句解释,“虽然算出来了,但和事实能否对应很不一定。”
那边半天没说话。
“汶川啊……”老卢的声音有些疲惫,意兴阑珊,“我等会来实验室。”
来源:Nancy Merkle
9
经过导师的翻译,我才明白他研究的方法正是通过人造波,在地震前后,地下水系会因为地震作用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波形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事后我查了他的论文,发现他甚至研究过地震时地下水系对地震波形的影响。
我查找论文,发现其实早就有人发现地震前地下流体会异常。汶川地震后,甘肃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就发文称发现地震前流体出现中期和短期异常,表现形式为水温、水氡、水位和流量等,也曾经有相关人员兢兢业业地对地下流体进行几十年研究。然而他们却无法提出可用的预测方案,关注点也总在看似关联性最强的水氡上。这就好像挑西瓜不看西瓜,却先抽西瓜汁化验一样。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用预测天气的模式来预测地震,那就不能按照地震研究的传统思路,更不能不管什么数据一股脑儿加进去。地下水系有一些影响,这说明两者的体系是有可能相关联的,天气预测的核心就是多相流系统,而地下水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多相流。我之前虽然关注了地下流体,但在实际运算中加入了太多影响运算的参数。
说做就做,我单独筛选出地下水系的数据,和一些波形数据重新建模,然后输入到代码中。这次调整bug快得多,结果很快就要出来了。我选择了在四川的几次信息详实的地震,模拟结果似乎挺好。时间、震中和震级,虽然有一些误差,但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兴奋异常的我立刻开始进行即时预测。即时数据传进来,然后远程运算结果不断传回来,不到一分钟,屏幕上有一个时间点突然被放大了。我点开时间点,看相关的数据,然后计算里氏等级和可能出现的烈度。里氏6.3级,震中仍然在汶川县内,这已经足够产生人员伤亡。地震将在二十天后发生。
我笑了,依旧不相信自己。我觉得这结果离现在太近了,让谎言如此快就能被揭穿。但我抑制住隐瞒的心理,还是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老卢,我成功运行了,但算出来的结果,二十天之后,汶川发生6.3级地震。”我加了一句解释,“虽然算出来了,但和事实能否对应很不一定。”
那边半天没说话。
“汶川啊……”老卢的声音有些疲惫,意兴阑珊,“我等会来实验室。”
来源:Nancy Merkl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