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的写意与蕴藉。


【创作背景】
唐天宝七年夏,王昌龄任龙标尉时,独自一人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初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感叹画面绝美,遂作采莲曲。
写少女采莲,
诗人并不正面描写,
而是用不见人影闻歌声的手法加以衬托,
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自然融为一体。
生动活泼,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
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
而这里写少女置身莲池,
荷叶与罗裙一色,
便是“本地风光”了,
显得生动喜人,
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手法便上升到了“赋”,而不是“比”了。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面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
 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伫立凝望者,
刹那间有了人花难辨之感。
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的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感受到的,
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
却健康温暖,
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两句本自梁元帝《碧玉诗》,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
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田稠密, 
而“ 乱”一字用的十分巧妙,
虚写荷塘花叶繁茂,
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
这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
是耶非耶的感觉,
也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
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
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与“闻歌”联在一起。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
但人掩映于莲与叶中,
虽闻歌而不见身姿面影。
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崔国辅《小长干曲》)。 
“闻歌”与“乱”字呼应,
“始觉”更与上句“看不见”呼应,
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