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搜寻材料时了解到…”之一(9)
1934年2月3日,《申报·自由谈》登载鲁迅文章《京派与海派》,署名栾廷石。1933年,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部分人的创作缺乏严肃认真。讥笑上海作家在上海赋闲则每礼拜必有三五次谈话会之类。又发表《论海派》,扬京派而抑海派,说京派的态度诚朴,海派则;投机取巧,12月1日,苏汶在《现代》发表《文人在上海》一文,为海派文人辩解,并引鲁迅关于不能以姓氏籍贯定人罪的话为海派开脱。鲁迅针对这场所谓京派与海派之争,分析了两派文人后指出:所谓京派与海派的区别,;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籍贯之却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处的文陋,却也影响于作家的神情。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要而言之,不边'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停刊
抗战后,由于战时《申报》为日军强占,于是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2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而史泳赓则转任副董事长。
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由于此时《申报》已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因而终刊必在意料之中。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影响
《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创刊时,《上海新报》独占中文商业报坛,创刊后《申报》即以压报价和刊登文艺性材料战胜了《上海新报》。接着《申报》又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