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氍毹隙影】偶然拾得的分裂——《大唐贵妃》与鲁迅先生弃写《杨贵妃》相关资料对读

2023-03-04杨贵妃大唐贵妃 来源:百合文库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十六》
鲁迅先生一生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并无成品,虽然他绝对有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并且有这样的计划。先生的长篇小说计划有三,一是《杨贵妃》,二是关于红军的一部,拟名为《飘荡的红云》(希望记忆无误吧),三是书写四代知识分子的。
关于《杨贵妃》,先生曾经想过小说和戏剧两种形式,尤其戏剧,我想,一来是鲁迅自己在民间生活中一贯的兴趣,二来是这种兼带表演的艺术形式在人的启蒙教化上的作用十分直接。但是于戏剧这种形式,鲁迅先生说,还是需要积累一些舞台经验。而小说,也在那次西安之行后被彻底放弃。
虽然以我对鲁迅作品思想的了解,一早就对这版《杨贵妃》里对于李杨二人情感的描写不大抱希望,但在查找资料之后得到的信息还是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即使那在鲁迅小说里是很容易想见的。
尤其在查资料的时候,耳机里的背景音是《大唐贵妃》里顶甜顶虐的两节:长生殿盟誓和马嵬坡诀别。感到分裂,很恐怖的,痛苦的,分裂感。
在先生的设想中,长生殿时,李杨两人的爱情便已经行将磨灭,正是因为感到了爱情的稀薄,两人才选择了盟誓,约定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在爱情浓烈的时候, 哪里会想到来世呢?”
他的深刻我知道,我爱他,但,有时这种穿透皮肤直到骨头的深刻,最能掘起人心的毒恶和荒凉。
说杨妃的死,是由唐明皇授意的,不然他们是断不敢杀死她的。是这样吗?去翻了下相关的考证,史书上,貌似,有那么点意思。其实早应该明白,一个帝王的心,早应该明白,真相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凄美。
但那也只是一个片面的真实。我是这样想的。
下载完那些相关资料再回头看《大唐贵妃》,正演到三郎冲过旁人的重重阻拦,一下子几乎是扑跌般到贵妃面前,一个跪抱,凄凄哀哀,小孩子般抽咽着,唤着爱妃,贵妃抬起头来,轻轻说,我死之后要葬在梨树之下,在天上也要为三郎弹琴献舞。
不知道是不是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某些记忆尘封在脑海里,再寻常不过,一旦到了某个特殊的事件或人物上,就会被唤醒。
对李家这位三郎,本身是没有太多好印象的,我曾是大唐的铁粉,故而对大唐败在他手上这件事耿耿于怀,再加之杨贵妃的事情,一是乱伦,二是对梅妃的无情,三是所谓“君王掩面救不得”里体现的“渣”。
猜你喜欢